宿石邑山中(宿石邑山中古诗)

admin 2023-05-19 views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宿食邑山中全诗的思想感情

《宿石邑山中》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绘了石邑山的迷人景色。前两句写傍晚投宿所见山之景,后两句写晓行山中所见天之色。全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这首七绝写得很圆熟。诗人采用剪影式的写法,截取暮宿和晓行时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段,来表现石邑山中之景,而隐含的"宿"字给互不联系的景物起了纽带作用:因为至山中投宿,才目睹巍峨的山,迷漫的档早空云;由于晓行,才有登程所见的晓月秋河。"宿"字使前后安排有轨辙可寻,脉行瞎断峰连,浑然一体。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显得既有波澜又生神韵。表面看,这首诗似乎单纯写景,实际上景中寓情。一二句初入山之景,流露作者对石邑山雄伟高峻的睁祥惊愕与赞叹;三四句晓行幽静清冷的画面,展现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式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宿石邑山中

朝代:唐代

作者:韩翃

原文: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宿石邑山中》的翻译及赏析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这两句是说,太行山山势逶迤,群峰错列,峻峭插天,那高空飘浮流动的白云,也飞不到山的顶端,不敢去与它比个高低;高插天际的山峦连绵不断,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的山间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前句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写仰望所见。后句写远眺情景,“望转迷”三字玲珑剔透,生动地写出诗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将暮色中群山幽深神秘、变化莫测的景象,描绘得十分逼真。

出自韩翃《宿石邑山中》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注释

⑴石邑:古县名,故城在今河北获鹿东南。

⑵浮态祥橘云:飘动的云。《楚辞·九辩》:“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共:同,与。

⑶山霭(ǎi):山中的云气。唐岑参《高冠谷口招郑鄠》诗:“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望:一作“翠”。迷:分辨不清。

⑷晓月:拂晓的残月。南朝宋谢灵运 《庐陵王墓下作》诗:“晓月发云阳,落日次朱方。”暂:短暂,突然。高:一作“千”。

⑸秋河:秋夜的银河。

译文

天上的浮云不能与此山平齐,山峦云雾苍苍远望反更迷离。

拂晓弯月暂时飞隐到高树里,秋夜的银河远隔在数峰以西。

译文二

白云散乱地漂浮在天上,不与山一边高,山中的云气使人难以分辨眼前的景物。

清晨,月亮短暂地穿行在高高的树林里,银河被千千万万座山峰阻隔在了西边的天上。

简析

《宿石邑山中》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绘帆团了石邑山的迷人景色。前两句写傍晚投宿所见山之景,后两句写晓行山中所见天之色。全诗意境幽美,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这首七绝以极简炼的笔触,描绘了石邑山变幻多姿的迷人景色。石邑一带为太行山余脉,山势逶迤,群峰错列,峻峭插天。起句“浮云不共此山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了这种直插云天的`气势:那高空飘忽浮动的白云也飞升不到山的顶端,敢去与它比个高低。如果说第一句是写仰望所见,那么第二句“山霭苍苍望转迷”,则是写远眺情景:摩天的山峦连绵不断,飘荡的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望转迷”三字,玲珑剔透,活脱脱地写出了诗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将沉浸在暮色中的群山幽深神秘、变化莫测的气氛,描绘得淋漓尽致。此句巧妙地照应上句,正因为山高云绕,才使入山的游人产生“望转迷”的感觉宴丛。同时由“迷”字,又暗示夜暮来临,诗人将在山中投宿。“宿”字是此诗的题眼,倘若不在此处投宿,后面写破晓时的景色就显得无根无襻。

《宿石邑山中》诗意是什么?

这首七绝以极简炼的笔触,描绘了石邑山变幻多姿的迷人景色。前两句写傍晚投宿所见山之景,后竖唤漏两句写晓行山中所见天之色。

这是一幅语意新鲜、有层次有节奏的活动画面,意境幽美,景链帆色错落有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由于曙色渐开,余烂银河逐渐西流沉沦,又被群峰遮蔽,所以看不到了。

作者简介

韩翃(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天宝十三载(754年)进士及第。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大历(766—779)后期,先后入汴宋、宣武节度使幕府为从事。

建中(780—783)初,德宗赏识其“春城无处不飞花”一诗,任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送行赠别之作,善写离人旅途景色,发调警拔,节奏琅然,但乏情思,亦无深致。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明人有《韩君平集》。《全唐诗》仅存诗三卷。

宿石邑山中的诗意

宿石邑山中的诗意

《宿石邑山中》

作者:韩翃

原文: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注释:

1、山霭:山中的云气。

2、秋河:指天上的银河。

3、迷:分辨不清。

4、暂:短暂,突然。

赏析:

这首七绝以极简炼的笔触,描绘了石邑山变幻多姿的迷人景色。石邑,古县名,故城在今河北获鹿东南。石邑一带为太行山余脉,山势逶迤,群峰错列,峻峭插天。起句浮云不共此山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了这种直插云天的气势:那高空飘忽浮动的白云也飞升不到山的顶端,敢去与它比个高低。如果说第一句是写仰望所见,那么第二句山霭苍苍望转迷,则是写远眺情景:摩天的乱如山峦连绵不断,飘荡的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望转迷三字,玲珑剔透,活脱脱地写出了诗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将沉浸在暮色中的群山幽深神秘、变化莫测的气氛,描绘得淋漓尽致。此句巧妙地照应上句,正因为山高云绕,才使入山的游人产生望转迷的感觉。同时由迷字,又暗示夜暮来临,诗人将在山中投宿。宿字是此诗的题眼,倘若不在此处投宿,后面写破晓时的景色就显得无根无襻。

三四句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是这首七绝精妙传神之笔。陈子昂有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春夜别友人》)诗句,写拂晓与友人离别的景色,画面是静止的。韩翃这两句诗由此化出,在宁静的气氛中增加了丰富的层次和鲜明的动感。句中秋字点明了投宿山中的节令,晓字写出暮宿晓行的时间。踏上旅程,透过参天大树的缝隙窥见朗月高悬天中;当旅人缘着山径行进,随着峰回路转视角的变换,刚才还可以看到的明月突然隐藏到浓密的树中去了。暂飞高树里,看似随意涉笔,无意求工,却清绝洗炼,独到含蓄:读者从暂字中可以领悟到,随着山路的曲折回环,明月还会跃出树丛;从飞字中可以感觉到,拂晓时万籁俱寂,天空仿佛突然增添了动感。这是一幅语意新鲜、有层次有节奏的活动画面,意境幽美,景色错落有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由于曙色渐开,银河逐渐西流沉沦,又被群峰遮蔽,所以看不到了。最后一句秋河隔在数峰西,一笔带过,戛然而止。这两句一详一略,一实一虚,把近景远景、明暗层次、时间空间安排得井然有序,将所描绘的景色熔铸在俊美流畅的对句中,给全诗增添了富有特色的艺术魅力与和谐悦耳的音乐效果。同时,透过这两句景色描绘,使人深深体味到旅人夜宿晓行,奔波不已的艰辛。

这首七绝写得很圆熟。诗人采用剪影式的写法,截取暮宿和晓行时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段,来表现石邑山中之景,而隐含的宿字给互不联系的景物起了纽带作用:因为至山中投宿,才目睹巍峨的山,迷漫的云;由于晓行,才有登程所见的晓月秋河。宿字使前后安排有轨辙可寻,脉断峰连,浑然一体。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显得既有波澜又生神韵。表面看,这首诗似乎单纯写景,实际上景中寓情。一二句初入山之景,流露作者对石邑山雄伟高峻的惊愕与赞叹;三四句晓行幽静清冷的画面,展现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式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补解秋河隔在数峰西】

此句其实意味独特,手法巧妙。

其一,对于描绘主体秋河而言,诗人写出了它先前本在峰前峰头呈现,此刻虽被山峰隔断遮掩,却仍在西天的特点,突出其随时而变,乃至随自己脚步移动而异的情态。同时,也道出了自己心中对秋河似远却近,似近实远的感觉:数峰西在不同的参照体之下,可以是很远的空域,也可以是很近的距离。因此,此句诗写景传意,实在是虚实相生,曲尽其妙。

其二,数峰在该句,是客体或谓之衬(烘托陪衬)体,诗人在写出空中的秋河被隔而不见的情形之同时,也用一个数字表明了峰连嶂叠的山况。作者以简约的词句,收到了一石二鸟之效。如果说首句浮云不共此山齐侧重于写出石邑一带山峰峻峭插天的高度,这是纵向的,那么,此句的数峰则道出其群峰错列的广度,这是横向的。这不只是角度上的互补,也是内容上的充实了。

山中·荆溪白哗哪启石出

王维 山中荆溪白石出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赏析】

这首小诗以缓枝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山中送别的诗意

山中送别的诗意

《山中送别》

作者:王维

原文: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1、掩:关闭。柴扉:柴门。

2、明年:一作年年。

3、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诗意: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

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

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这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句意,但一点也不使人感到是用典,而觉得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自然流出的深情话语。这里用典不仅贴切,而且灵活,巧妙。《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是淹留山中,辞赋作者是要招其离开山中归家,而王维诗却反用其意,盼友人回到山中来;《楚辞招隐士》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而王维诗是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楚辞招隐士》用的是直接感叹句,王维改用疑问语气,所传达的感情便微妙、丰富多了。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归不归三字,有担心、疑惑友人去而不归,又有盼望友人明春归来之意绪。在王维之前,南齐谢朓《酬王晋安》诗也用了《楚辞招隐士》的句意,写出了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的句子。

第三句春草明年绿,有的本子作:春草年年绿。比较之下,春草明年绿更为美妙。它是全篇诗的警句。有了这一句,描绘出了诗人在柴扉中想象的这一片春草的绿色,使整首诗有了色彩,有了画意,有了象趣,而诗人盼望友人归来同赏明春山色的深情,便有了借以寓托的鲜明美丽物象。绿字是诗眼,明字也妙。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宿建德江的诗意

宿建德江的诗意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原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2、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3、客:指作者自己。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4、野:原野。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5、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诗意: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

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

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赏析: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唯美诗意的句子 。

韩翃的七绝诗《宿石邑山中》原文及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宿石邑山中》此诗描绘了石邑山的迷人景色。前两句写傍晚投宿所见山之景,后两句写晓行山中所见天之色。全诗意境幽美,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详细的诗文意境就和 一起来体会下,欢迎阅读!

   《宿镇薯石邑山中》

唐•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赏析】

石邑一带为太行山余脉,山势逶迤,群峰错列,峻峭插御迹者天。这首七绝描写的就是石邑山一带变幻多姿的迷人景色。

“浮云不共此山齐”句,是仰望所见,刻画石邑山直插云天的气势;“山霭苍苍望转迷”句,则是写远眺所见情景,作者以山间云雾来衬托山峦之高耸连绵之状。“望转迷”三字,将沉浸在暮色中的群山变化莫测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一个“迷”字,暗示夜暮来临,点出诗题中的“宿”字。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两句尤为奇崛,是全诗最为精妙传神之笔。诗州销人于拂晓时分踏上旅程,透过茂密的枝叶遥望天际,看到明月仿佛飞到了参天大树的枝叶中去了;诗人沿着山径前行,随着峰回路转,视角不断变换,看到银河被群峰遮蔽。这两句描写的是山行所见,当脱胎自陈子昂的“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诗句。但陈诗所写的画面是静止的,而韩诗的画境却是带有动感的。“暂飞高树里”,下笔看似随意,实则经过锻炼。“暂”字,表明明月是暂时隐于高树中的,随着山路的变换,它还会跃出树丛;“飞”字,动感极强,为画面增添不少情趣。“秋河隔在数峰西”则是山路曲折所致。一个“隔”字,写出了秋河原本出现在峰头,此刻被山峰“隔”断遮掩,暗示出诗人行进中角度的变化。一个“数”字表明了峰连嶂叠的山况。如果说首句侧重写山峰“峻峭插天”的气势,属于纵向的高度,那么,此句的“数峰”则道出其“群峰错列”的态势,属于横向的广度。

扩展阅读:韩翃的人物简介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姬人柳氏,曾为番将沙吒利所夺,后仍归韩。德宗时为中书舍人。

在大历十才子里,韩翃和李益也许是最的两个。这并非是由于他们的文学造诣,而因为他俩都是传奇里的有名角色。见《太平广记》卷肆捌伍许尧佐《柳氏传》。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韩翃诗集里十之八九是送行赠别或者唱和吟咏的诗歌。这类作品在唐代其他名家诗集里所占的比例似乎都没有像他的诗集里那么大。韩翃善于轻巧而具体地预祝旅途顺利,说得古代舟车仿佛具有现代交通工具的速度。淄青侯希逸、宣武李勉相继辟幕府。建中初,以诗受知德宗,得到德宗的赏识,被授予驾部郎中、知制诰等官爵,最后官至中书舍人。韩翃与钱起、卢纶等人号称大历十才子。他作诗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野珍之。

   扩展阅读:韩翃的主要作品

《送齐山人归长白山》

《寄裴郓州》

《梁城赠一二同幕》

《河上寄故人》

《寄柳氏》

《同题仙游观》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寒食》

《宿石邑山中》

宿石邑山中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宿石邑山中》碰尘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因夜宿晓行、奔波辛苦,内心孤独凄清的心情。全诗描绘了石邑山变幻多姿的迷人景色以及诗人在旅途中的艰辛与疲惫。《宿石邑山中》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作品。

《宿石邑山中》

韩翃〔唐代〕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译文

天上飘动的云不能够和备贺这座山平齐,山峦云雾苍苍的样子,远望看去反而更加迷离。

拂晓弯月暂时飞隐到高树里,秋夜的银河远隔在数峰以西。

赏析

全诗景中寓情,前两句“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描绘了作者初入山时所见之景,表达了作者对石邑山雄伟高峻的惊愕与赞叹;三四句“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描绘了晓行幽静清冷的画面,展现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式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笑滚禅的况味。

创作背景

《宿石邑山中》的具体创作时间也难以考证。大约是韩翃后期的作品,在韩翃担任汴宋、宣武节度使幕府时期途径太行山夜宿石邑时所作。

相关文章

你知道哪些搞笑情侣网名?

作为一对恋爱中的情侣,你们是否在寻找一些搞笑的情侣网名来增强彼此之间的互动和情感?如果是的话,那么你来对地方了!本文将为你提供一些...

PPT问答 2024-03-15 阅读1 评论0

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PPT模板?

PPT模板设计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作。无论是在商业场合还是教育场合,PPT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一个好的PPT模板设计可以...

PPT问答 2024-03-15 阅读2 评论0

美学ppt(音乐美学ppt)

本文目录一览: 1、中学生如何面对正确的审美观ppt 2、做好一个PPT其实必须具备的是以下四个要素 3、如何做专业的pp...

PPT问答 2024-03-14 阅读4 评论0
网站地图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