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什么是元宵节?
- 2、元宵节的时间,习俗?
- 3、元宵节是什么时候?
什么是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滑桥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弯蠢”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埋让陪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元宵节的时间,习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孝喊历正月十五。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圆润的满月,正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圆满,仅这一点来说,就足以引起中国古人的重视,再加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和元宵,更能衬托出家庭团圆的美好寓意。
元宵节习俗有:赏花灯、吃汤圆、走百病、送灯与打灯、灯球和灯轮、猜灯谜、放天灯、放烟花、舞龙舞狮、踩高跷、祭门、祭户等。我认为在元宵节众多的习俗中,最值得一提有5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元宵节的习俗之一: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民间技艺性表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元宵节,很多地方更是盛行这种踩高跷的民间活动。高跷一般都是木质的,在刨好的木棒中做一个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用绳索绑在腿上。表演者踩着高跷,不但可以行走自如,还能做劈叉、跳凳、扭秧歌、舞刀弄枪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民间有一种传说,是把踩高跷与同贪官污吏作斗争联系在一起。从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元宵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不料来个贪官,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就说,凡是进出城办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钱银。人们不交,他就关城门,挂吊桥。但仍难不住聪明的人,他们就踩着高跷。翻越城墙、过护城河,继续欢度元宵节,乐在其中。据此,元宵节踩高跷活动由此流传民间。
✨?元宵节的习俗之二: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习俗,“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 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 御花园 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叫元宵的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汉武帝听闻此事,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到了正月十五 长安城 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码慎空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元宵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元宵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从此,元宵节吃元宵便成了一种传统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之三:情人相会?✨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迟瞎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的习俗之四:猜灯谜?✨
猜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来的,起源自先秦时期。猜灯谜盛行于宋朝,元宵佳节,在赏花灯会上,将诗词谜语书于花灯上,任人猜度,所以叫猜“灯谜”。这一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每逢元宵节都会打出灯谜,深受社会各界人士喜爱。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传统灯谜的制作讲求一定的格式,需运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是中国独创的文学艺术。
有一年元宵节, 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们也出谜联,让大家猜一猜。大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 《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 猜谜。
✨?元宵节的习俗之五:灯球和灯轮?✨
早在唐代长安,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在广大的农村中,盛行灯球和灯轮的习俗活动。当时在长安城繁华的大街上、树枝上,悬挂许多“灯球”,远看好像颗颗明球、五颜六色,煞是好看。这种风俗的遗迹流传到现在,每年的元宵节,繁华的地带,在树枝上、城门上、电杆上、土堆上,高悬各式各样的花灯,供人们欣赏。
唐代把赏灯的时间正式定为正月十五,据史书记载,睿宗景云二年(711)正月十五日夜里,于安福门外,做了一个20丈高的灯轮,用锦绣加以装饰,挂上5万盏花灯,就像一-株巨大的花树。成千的宫女和长安少妇在灯下唱歌跳舞。
“灯轮”乃元宵节闹灯又一景,高悬“灯轮”的习俗,早在唐代长安就很盛行。人们在制作“灯树”的同时,长安的皇亲国戚,为了夸富斗威,他们不惜用大量的丝绸铁丝,制作比“灯树”更高级的“灯轮”。灯轮高达几十米,上缠五色丝绸,装点金玉宝器,悬彩灯万盏。除圆心主灯(都是大灯)外,周围还有许多花灯围绕,可以转动,有立体感、动态感,十分壮观。此习俗流传至今,每逢盛大节日,仍可在城乡的许多地方看到。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民众在物质、精神、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要。在物质生活层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许多不同节日独特的食品。几千年来,元宵节的习俗在流传中逐渐发展演变,但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元宵节是什么时候?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销卜、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戚坦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亏仔穗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