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跪求《玛丽和马克思(2009)》百度云无删减完整版在线观看,托妮·科莱特主演的
链接:
提取码: k9dj
《玛丽和马克思 Mary and Max》
导演: 亚当·艾略特
编剧: 亚当·艾略特
主演: 托妮·科莱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巴瑞·哈姆弗莱斯、艾瑞克·巴纳、贝塔尼·维特莫尔、蕾妮·盖耶、伊恩·莫利·梅尔德伦、朱莉·福塞斯、约翰·弗劳思、克里斯托弗·马西、卡罗琳·莎士比亚-艾伦、琳恩·史密斯、迈克尔·延纳
类型: 剧情、喜剧、动画
制片国家/地区: 澳大利亚、美埋搏国
语言: 英语、意第绪语
上映日期: 2009-01-15(圣丹斯电影节)、2009-04-09(澳大利亚)
片长: 92分钟
又名: 巧克力情缘(台)、同是天涯寂寞客、玛丽和麦克斯、玛丽与马克思、玛丽和马克斯、玛丽和马科斯
1976年,8岁的玛丽·黛西·丁格尔(贝丝妮·惠特摩尔 Bethany Whitmore 配音)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小女孩,喜欢动画片“诺布利特”、甜炼乳和巧克力。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而在茶叶包装厂工作的父亲平日只喜欢制作鸟标缺睁本。孤独的玛丽没有朋伏液岁友,某一天心血来潮给美国纽约市的马克思·杰瑞·霍罗威茨(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配音)写了一封信询问美国小孩从哪里来,并附上一根樱桃巧克力棒。44岁的马克思患有自闭症及肥胖,碰巧也喜欢看“诺布利特”动画片及吃巧克力。二人的笔友关系从1976年维持到1994年,期间各自经历了许多人生起伏,直到成年的玛丽(托妮·科莱特 Toni Collette 配音)终于来到纽约看望马克思……
本片获2009年法国昂锡国际动画影展最佳动画长片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及渥太华国际动...
《玛丽和马克思》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玛丽和马克思》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电影的画面怪诞却纯真。这是一部讲述笔友之间20多年友情的影片,同时这也是导演的半自传式的影片。故事取材于导演本人的生活,在导演的生活中,他也有一个交往了20多年的笔友。 我们跟随着一封封信,进入了一场关于友情、自我和对自我的剖析之旅:
1976年,8岁的玛丽•黛西•丁格尔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小女孩,瘪脸蒜鼻,雀斑点点,额头还有块胶布样的丑陋胎记。喜欢动画片“诺布利特”、甜炼乳和巧克力。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而在茶叶包装厂工作的父亲平日只喜欢制作鸟标本。孤独的玛丽没有朋友,某一天心血来潮给美国纽约市的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自闭,焦虑,无法辨识人的表情,不能通过脸孔表达情绪,也没有朋友的马克思•杰瑞•霍罗威茨,写了一封信询问美国小孩从哪里来,并附上一根樱桃巧克力棒。44岁的马克思患有自闭症及肥胖,碰巧也喜欢看“诺布利特”动画片及吃巧克力。
二人的笔友关系从1976年维持到1994年,期间各自经历了许多人生起伏,直到成年的玛丽终于来到纽约看望马克思……这期间,玛丽与马克思的人生各自起伏,马克思的焦虑症曾几次达到崩溃边缘,玛丽也差点跟黯淡的人生说再见。故事充满了黑色而怪诞的幽默感,很有些英伦喜剧的味道。
八岁的玛丽和四十四岁的马克思,同样孤独,所不同的是玛丽以一种不经世事的童稚的心灵憧憬着能打破这种孤独,而马克思则是一种历经风雨洞悉世事的颓废的心态刻意回避着这个世界。玛丽有一只从来不会下蛋的鸡“伊斯”。
而马克思则有一系列怎么也养不活的金鱼“亨利”,在没有朋友的日子里,唯一能和他们交流的就是这些不会说话的动物。玛丽渴望爱情,对爱情充满了幻想,但是她却怎么也得不到,即便是偶然得到也最终无奈失去,而马克思天生自闭,对爱情麻木不仁,有时却偏偏有女人青眼有加这个对人类表情完全缺乏辨识度,需要看“表情指南”才能分清楚什么代表高兴、什么意味着愤怒的肥胖中年犹太大叔,却有着孩子般的配亮一颗赤子之心。
他对玛丽的所有奇怪问题都竭尽所能真诚作答,虽然很多时候答案比问题更疯狂,甚至完全不合时宜。我特别喜欢他在信中谈论他无聊生活中那些毫不起眼全无意义的小事,比如他的一周晚饭食谱(全是拗口的希伯来语犹太名字),邻居老太太闻起来像咳嗽糖浆混合尿液的味道。
还有他不信上帝也还坚持戴着的那顶保暖犹太小帽。而那些对常人来说改变命运惊天动地的大事,包括重病、中奖、死亡,都被他一笔带过,羽毛般似乎毫无份量。看看,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怪人!这种戏剧化的人生故事在愉悦心灵的同时却又折磨着人的精神。玛丽能得到一些东西,比如爱情,但是却最终无法把握;马克思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却有时又会有一些好运,比如女人的吻和中奖的彩票。
但这些都无法叫他快乐,他需要的不是这些。需要的得不到,得到的不是最需要的,这就是人生的无奈。但正如马克思信中所述,他与玛丽的友谊正是基于一种“不完美”的残缺之上,这使他终于能超越“伤害、混惑姿仔、背叛、不适、苦恼和气喘”,给予一位朋友人生中最真挚的心灵拥抱。
《玛丽和马克思》的故事很简单,简单到没有多少台词,以朴实无华甚至看起来有些“拙劣”的影像表现出来,却能深深地打动人。在今天这个世界,生活物资越来越丰富,但是奇怪的是我们的生存难度却越来越大,实现自我难,创造价值难,社会公信的缺失和人际关系的淡漠,有时真的使我们无所适从。在处理马克思的故事段落时,导演倾向于更多的借题嘲讽,大量旁白贯穿始终,把悲剧触及的对象,扩展到整个美国社会阶层。
一个不知爱情为何物,缺乏足够认知能力的人,很有可能会被歧视,边缘化,而且马克思在离开家庭后,主动放弃了宗教式的精神追求,否认了上帝的存在。那在外人看来,这个古怪的中年人,只能是浑浑噩噩的行尸走肉,他没有精神支柱,对人生的得失也并无所谓,变成了一个“透明人”,丧失了社会价值。。他们是那种最卑微的小人物,是世俗眼中的失败者,可是他们有自己的热爱、执着与渴望,哪怕只有他们彼此知道。都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其实只是他们的可爱未曾有人关注。借助科技手段,我们的活动培册宽空间越来越大的同时,心灵的空间却越来越狭窄,狭窄到我们有时都不得不蜷缩在网络之中,如同玛丽一样瞪着一双无辜的眼睛偷窥着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一定程度上玛丽和马克思的故事就是我们这个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尽管那是上个世纪的事情,所不同的是彼此用写信交流感情,而现在我们是用网络编织神话。特别是每个人都彼此浓缩成为一个手机号或QQ号时,心与心的距离实际上是更加被放大了,我们甚至连玛丽与马克思之间的书信维系的那种期待和专注都丧失了。当我们不停的变换着个性签名以表明自己的网络存在的时候,玛丽滴在纸上的泪水显得如钻石般稀有而弥足珍贵。
《玛丽和马克思》很有些蒂姆.伯顿的影像风格,荒诞夸张,于灰暗色调中透射着幽幽的人文关怀。影片描写玛丽和澳大利亚是灰褐色,一转到马克思所在的纽约就变了阴郁的暗黑色,一如马克思那阴沉忧郁的心情,整部影片除了这两种色调之外,就是那一点点少的可怜的红色,女人的嘴唇和一些饰物、马克思帽子上的红缨、以及自由女神(自由女神也长着一张马克思般丑陋的脸)手中的火把。
甚至连玛丽额上的胎记也仅仅是令人生厌的“屎黄”色,这些为数不多的红色,点缀着影片那单调的画面,也是在影片并不愉快的氛围中留给我们的一丝暖意。在这营垒分明的色彩之下,营造的却是两个同样孤独阴郁的世界,当这两个世界开始有接触时,那自由女神手上鲜红的火炬也似乎预示着一个温暖的开始和一个无奈的结局。
影片中有很多的死亡故事,而且这些死亡都是非正常死亡,玛丽的爷爷是喝氨水死亡、爸爸是被海水冲走、妈妈是误喝防腐剂毙命、马克思的母亲是开枪自杀,甚至包括马克思的邻居艾维也是以一种极其无厘头的方式挂掉的,这种死亡一直延续到两位主角身上,玛丽在备受爱情和友情的折磨和打击之下也曾一度套上了上吊的绳索。所有这些死亡看起来都像是对人生和这个世界的极端嘲弄,而且这些死亡单独去看,每一个都是天才般的令人捧腹的看点,但是放在整个影片之中,在旁白那平静而深沉的娓娓道来之下,却又显得那么忧伤和无奈。
和所有的自闭症患者一样,马克思某些方面是个蠢货,而在另一些方面却是一个天才,他有着超强的计算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他又无时不对人的行为存在着费解,就像他无法理解女人印在他脸上的唇印,这一切都让他抓狂,外界的任何一个小的变化都会刺激他的精神世界,他的思想从来都不像他的外表一样平静,他帽子上的红缨就是他心情好坏的晴雨表。一半是天才一半是蠢才的马克思,在丑陋的外表和怪异的行为之下,却有一颗无私而博大的心灵,他成了年轻的玛丽的唯一的精神寄托,一直伴随着她长大成人。
马克思让我想起了《飞屋环游记》种的老卡尔,那种调彻人生的悲剧宿命感,让我感到心悸;到美剧《外科医生格雷》中的,有一个患病的老者这样描述自己倒计时的人生:“所有的里程碑都过去了,毕业典礼、结婚生子、退休……剩余的生命里再也没有新的里程碑,只有一步步逼近死亡。”终有一天,每个人都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再改善自己的将来,人生已再无悬念而言。这是人才真正会明白自己挥霍和错过的东西是什么。
只是当两个人的人生轨迹最终交接而银幕上两个不同世界的色彩最终调和时,影片留给我们的又是另外一场平静的死亡,所幸忘年交的两个主角头上的红缨和发夹在这残酷无奈的境遇之中依然闪着醒目的光彩,那或许就预示着人生的希望和意义吧。在影片那堪称经典的旁白之下,人生的残酷和无奈在黑白的画面上被尽情戏谑之后,却又如涓涓细流一般,变得意味隽永,发人深省。
最感人的,是马克思的回信,总是他的回信: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完美,你是有缺点的,我也是……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只能适应;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这样的包容与原谅,我想,就是“爱”的核心了吧。
我们欣赏一个人的优点总是容易的:美丽的容貌、健硕的体魄、雄厚的经济力、智慧的头脑、令人羡慕的背景……这一切永远都是被用来提升自身价值的砝码;但包容缺点,比如马克思肥胖的身躯和不够频繁的联络频率,又比如玛丽将马克思当病例对待的人格侵犯,却需要最真挚的理解和关爱。这样的理解不可能是轻佻的口头敷衍,也不会是有所目的的姿态,那是玛丽寄出的半瓶眼泪,那是马克思的全套“诺布利特偶”。
玛丽终于找到了马克思。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啊!一个是沐浴在澳大利亚阳光下的女孩,一个是生活在纽约阴冷公寓中的宅男,本来他们的生活是没有产生交集的可能,但当他们意外的成为笔友,彼此的每一次倾诉与倾听,就成为他们生命之河的航标。这种淳朴的依恋温暖了玛丽的前半生和马克思的后半生。
所以,当那一大一小两只手终于握在一起时,那挂在马克思胸前的小册子和天花板上每一封被熨的服服帖帖的信件时,感动依旧,屏幕前的我再也忍不住泪光涟涟。那并非爱情,不是亲情,却远远超越友情。它很难用文字描述,也超乎逻辑无法重复,那是两颗心抛弃一切年龄、样貌、身份、种族、性别、信仰、国籍、文化之后,终于坦诚相对一秒钟霎那燃烧的最夺目光芒。
如果没有马克思,玛丽并不坎坷的一生或许也不为人所知,反之亦然。因为和马克思有年龄上的差距,玛丽对世界的憧憬和好奇才得以袒露,但未曾想马克思却是个性格和知识结构都残缺的怪人。也只有这样,两个人才会成为二十年的笔友,在人生的关键点上期待对方的支持,假如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都一帆风顺,也就无需再找个看不见的朋友了。
一个本该煽情的笔友故事,由于个人的不幸而相互化解,导演Elliot始终保持着一种“失意者的乐观”,把自己对友情的感悟透入到粘土人里。打字机键盘上的“M”,是导演在影片中设立巧妙的一把“钥匙”。二人的姓氏首字成为了一个纽带,马克思一度无法原谅玛丽,亲手把它掐断。
善良的玛丽心中太过于依靠马克思,没有了这把钥匙,生活就失去了光彩,甚至于丈夫也离他而去。影片在两人突然断交时,出现了一个转折点,揭示出每个人心中的依恋和脆弱,马克思和玛丽如此,观众也一样。在影片中除了玛丽和马科斯,还有不少性格分明的配角,他们的外形、癖好被故意夸张放大,其实就是生活中的平凡者。乞丐、房东、父母、邻居…被漫画家辛辣的笔触捕捉出来,捏成小人置于银幕上,燃起观众似曾相识的共鸣。
Elliot总是对生命充满感慨,之前的《裸体哈维的一生》,更类似于传统的默片,主人公最后以逃跑终局,有一些卓别林“流浪汉夏尔洛”的味道。《玛丽与马克思》中加入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剖析,用内外景的反差营造了马克思的疏离感,层层叠叠的纽约市模型下,封闭孤独,符合都市人群的切身体会。即便马克思的命运,是一种过于夸张、敏感的极端状态,但他自身的朴实品质和对友情的珍视,还是闪烁着普通人的原始光芒。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难能珍贵的朋友,一个也好两个也罢,他们都是你生命的财富。就像马克思一样,在临终的时候能舒服的躺在沙发上,一抬头就能看见整个天花板的书信,没有比这种爱更能安抚人心了;
玛丽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历程终于握住了马克思的手,虽然此时马克思已经去天堂看守他的巧克力了,但一直以来,他们的心比握在一起的手还近。生命里本来就有那么多的遗憾,或许是半瓶眼泪的寄托,或许是一块巧克力的分享,这点滴的纯真就足够了。它足够将矫情世故壁垒打到,成我们所有人心畔间最后的一代女亮光,一丝温暖……
丹斯电影节的董事杰弗里•杰尔莫表示:“这是一部讲述两种人生、两种生活的影。这两个主角在生理上都有一点障碍,艾略特用黏土为我们描绘了两幅肖像作品。影片中充满了不期而遇的感动、笑料以及迫使我们思考的情节。配乐也是亮点——马克思第一次给玛丽回信时伴随打字机节奏快步回旋的交响乐,玛丽在半清醒状态下被悲伤的黑幕包围,希区柯克老电影《擒凶记》中那首经典的《Que Sera Sera》随之忧伤环绕,还有结尾歌剧《蝴蝶夫人》中的低吟,都动人至深。
相信,观众在看到影片之后,会对Elliot的工作报以热烈的掌声的,因为他制作出了一部耐人寻味、意味隽永的影片。
记住,这世界怪诞而疯狂、让人困惑,但好在我们还拥有友情。
玛丽和马克思
我们无法选择亲人,却可以选择我们的朋友,这是跨越了年龄与距离的一段友谊,他们是彼此最好的伙伴和朋友。他们的友谊无关国籍与性别,无关年龄与疾病,却陪伴着彼此度过了无数个瞬间,他们之间的故事形成了《玛丽和马克思》。
《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2009年出品的澳大利亚粘土动画,也是圣丹斯电影节的开幕大作。整部电影以黑白棕为主调,简单的色彩讲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8岁的玛丽是一个居住在墨尔本孤独的小姑娘,马克思是一个居住在乱糟糟的纽约市区,肥胖且患自闭症的44岁犹太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找到了对方并开始了跨越两个大洲、持续了20年的通信。这份笔友之间的友谊随着一封又一封的书信,保留了下来 。导演亚当表乎唯示,这是生活给了自己创造的灵感,亚当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个跨国笔友,这位笔友与马克思一样患有自闭症且身形庞大,亚当与这位笔友也同样联系了20年。亚当不仅是影片的编剧和导演,也是影片中所有形象的设计者。他表示是纽约摄影师阿伯斯或扮拍摄的与众不同的黑白肖像照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并且影片中有一个角色就是按照阿伯斯的形象而设计。
这部动画的叙事手法简单直白,将玛丽与马克思的生活场景伴随着书信的往来不断切换,一点点地向我们展示玛丽和马克思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随着两人书信的往来,除了他们的友谊在渐渐加深,人物的形象也变得立体饱满。玛丽出生于澳大利亚,她头上有块胎记,从小被同学们嘲笑,父母鲜少管玛丽。既没有家人的关爱,也没有朋友的陪伴,玛丽的生活很孤独。马克思患有严重的自闭症和肥胖症,病态的心理和身体让马克思不得不每周看医生。马克思也没有任何朋友,生活也很孤独。在长达二十多年的书信往来中虽然他们从未见面,但这段可以倾诉彼此内心的关系成为了他们彼此的救赎。马克思的世界总是黑白的 ,来自玛丽的礼物是他生活中唯一的色彩 ,也陪伴着他许多年 。他的人生或许是不幸的 ,但是玛丽是这不幸中的幸运,给了马克思继续活下去的动力 。玛丽在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中成长,与马克思的交流成了她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或许真正能懂玛丽的只有马克思。哪怕相隔万里 ,哪怕彼此从来没有见过面, 哪怕没有听过对方的声音,但他们却是毕生知己。就如马克思所说:“他们两个从各自不圆满充满裂缝的人行道上往前走。某一天,在路口相遇,然后便可以分享一罐甜炼乳。”
与大银幕上飞檐走壁的动画电影不同,《玛丽和马克思》会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反差。因为它没有所谓的3D技术,没有程序输入就能做表情的高科技,更没有夸张搞笑到无法理解的桥段,银幕上所有的一切只能用“土”来做解释。片中所有人物,包括主角玛丽和马克思都是用泥土捏制完成,你甚至还能看到黏土娃娃身上的指纹。这部影片用高成本的定格动画体现真实感,相比于用CG技术来拍,用定格动画制作无疑成本更大。但导演亚当却说,一团团的橡皮泥会让观众在观看时更有真实感。虽然CG技术能让动画中人物表情更丰富,色彩更鲜艳,整岁团培部动画的制作成本也会更低。但亚当却坚持使用定格动画,让观众从中感受到真实。整部动画是由大约十万张独立画面制作而成,6台佳能数码相机拍摄静止画面,2位服装设计师和147位裁缝参与影片中服装的设计和制作。影片中的所有文字,那些出现在街角商店和橱窗里的文字,招牌包装和啤酒瓶上的文字。包括玛丽和马克思之间的书信,都是由导演亚当亲自书写。四百多个微缩道具,从酒杯到打字机,都是工作人员一点一点用黏土捏出来的。特别是影片中出现的老式打字机,工作人员花了9周时间设计和制作。影片的设置过程中一共使用了212个黏土人,这些黏土人由黏土、复合材料、木棍和金属制作而成。每一个黏土人身上的各个关节都是可以活动的,他们的每一个瞳孔也完全由技师手工制作完成,摄制组还特别为影片的两个主角制作了十几个拷贝。从最初的构想到影片拍摄完成,一共花了亚当5年时间,每一幅画面都体现了导演亚当的深刻和用心。
影片整体选用的是灰暗色调,当描述在纽约的马克思的生活场景时,整体色调是黑白的。而当镜头转换到玛丽的生活场景时,选用的则是以土黄色为主的灰暗色调。两种色调暗示了玛丽与马克思并不顺心的生活,且相较之下,由于患有亚斯伯格症,马克思的生活充满着更多的不顺与糟糕。值得注意的是,在只有黑白灰三色的马克思的生活中,玛丽寄来的东西永远是彩色的,那是马克思生活中唯一的色彩。玛丽寄来的一个红色绒线球,以及各类巧克力,都是马克思生活中唯一拥有的色彩。马克思在吃自己买的巧克力时,巧克力是黑色的,而用玛丽寄来的巧克力做的奶昔却是咖啡色的,这暗示了玛丽是马克思生活中唯一的朋友,她给马克思的生活带来了一丝色彩。并且在后期玛丽与马克思差点绝交时,马克思生气地摘掉了帽子上玛丽送给他的红色绒线球,马克思便又完全陷入了只有黑白灰三色的生活。而其中镜头的角度转换也是令人印象颇深,当玛丽决定前往美国看马克思时,却收到了代表着马克思决定与其绝交的M字母键。此时的字幕是“她的兴奋感很快就消失了,像阳光下的巧克力。”这时镜头开始上移并最终呈现一个俯拍的视角,整个过程中玛丽的影子被渐渐拉长,就像在太阳下融化的巧克力。导演打破常规用阴沉忧郁的色彩和镜头语言将两位主角孤独的人生,通过两个空间颜色微妙的不同而展现出来。
这部动画九十分钟的篇幅,故事却非常饱满,内涵丰富深刻,表达了导演亚当对友情和人生的理解。采用全新的定格动画形式,每一个角色都像是黏土捏成的泥娃娃,黑白棕的三色调却传达出一个温馨的故事。故事的最后,玛丽抬头看到自己的信被马克思熨好并裱起来挂在天花板上。马克思头戴着玛丽小时候送给他的橘色绒线球,幸福的抬头看着天花板上满满的玛丽写给自己所有的信。带着满足的笑容,安详去逝。
或许我们的人生没有那么多色彩斑斓,没有那么多华丽浮夸。我们都没有活在那些惊天动地的世界里,而这恰恰是最真实的生活。正如马克思对玛丽说的那样:我们的人生之路或许一开始就与别人不同,比别人更加难走。但有些缺点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别无选择,唯有接受。但还好,我们至少还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而我很庆幸选择了你作为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