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开国大典中,丁字形的广场里的是怎样布置的?要求有示意图。
- 2、开国大典图片上的人物分别是谁
- 3、开国大典图片中,毛泽东身后的人分别是谁?
- 4、油画《开国大典》详细资料~!
- 5、图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什么事件
- 6、油画 开国大典 赏析
开国大典中,丁字形的广场里的是怎样布置的?要求有示意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洗刷一新的天安门城楼上。天安门城楼东西两侧有两条巨幅标语,一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另一条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在金碧辉煌的天大灶安门城楼上,悬挂着8盏巨大的红灯笼,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天安门城楼正中悬挂的是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是由徐悲鸿任校长的国立北平艺专(建国后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的讲师、画家周令钊绘制的。
扩展资料
开国大典提前举行的原因
1949年10月1日乃新中国成立的大喜日子。而原定开国大典的日子却不是这一天,而是1950年元旦。这样的安排是基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考虑的。
当时,刚刚解放的北京(时称北平)社会治安十分复杂,国民党残留下来两万多名特务分子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原驻北平的国民党宪兵第19团也分散潜伏下来,各种破坏活动频仍。
不仅如此厅仿肆,当时我国西南、华南还有不少地方仍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制空权更是完全掌控在国民党空军手中。逃亡广州的国民党政府不甘失败扮轿,经常派飞机轰炸北平、上海等地。1949年5月4日,国民党空军6架重型轰炸机还疯狂轰炸了北平郊区的南苑机场。不安全因素如此之多,如若举行开国大典,敌人势必前来破坏。
鉴于上述情况,中共中央决定开国大典缓行,抓紧时间,打击国民党残留人员的破坏活动,解放西南、华南仍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的地方,努力营造全国良好的治安环境,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初步定在1950年1月1日。
就在此时,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为团长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对苏联进行了秘密访问。访苏期间,斯大林曾问刘少奇: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宣布成立中央政府?刘少奇根据出国前中共中央酝酿的意见如实告诉斯大林:我们目前正集中力量解决华南各省的问题,成立中央政府要到明年1月,具体时间可能安排在元旦。
斯大林听后建议:解决重大问题时固然要稳妥,要掌握时机,但更重要的是不可错过时机。我想提醒你们注意防止敌人可能利用所谓无政府状态进行干扰。这是极毒辣的一招,不能不防。刘少奇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善意且非常重要的忠告。于是,就及时向中共中央作了汇报。
中共中央认真考虑了斯大林的建议和分析国际国内的形势后,很快作出决定: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同时,举行盛大典礼即开国大典。之后,对开国大典的安全保卫工作做了严密部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开国大典图片上的人物分别是谁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茄嫌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董必武、郭沫若,中迟好央人民政颤旦手府秘书长林伯渠
开国大典图片中,毛泽东身后的人分别是谁?
开国大典图片中,毛泽东身后的人是银须飘动、精神矍铄的八旬老者,鲜为人知的是,竟然是一位“洪门大佬”,名字叫司徒美堂,此时已经是名扬海内外的华侨领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知辩。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日期确定的程序与绝对保密性使能出席的外国人少之又枝凳少,择何日举行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当时在外交上也是很敏感而举世关注的。苏联文学家艺术家代表团,斯巴诺,算是有幸出席开国大典的仅有的外国朋友了。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
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猛猛旅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中国的历史开辟了新的纪元。
当时中国南方一些地区还未解放,国民党的空军经常袭扰北方,并图谋破坏开国大典。国民党空军夜航能力不行,在大陆轰炸完后,必须在天黑前返回,如果上午举行大典,国民党飞机飞到北京还能赶在天黑前回去,如果下午举行,国民党飞机就来不及了。
于是开国大典决定在下午举行。后来随着解放军空军战斗力的增强,拥有了对付国民党飞机的能力,以后的国庆活动就都改在上午举行。
油画《开国大典》详细资料~!
《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原作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库,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是《开国大典》画作的复制品。
该作品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
《开培培国大典》油画原作于1953年创作。《开国大典》草图于2014年12月首次在北京中央美术学敬和院美术馆面世。
扩展资料:
创作历程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等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大会司仪、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会。
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毛泽东在义勇军进行曲声中,亲自揿下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1951年初,中国中宣部、文化部开始筹备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其中之一就是举办党庆画展。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参展地,迅速组织中国几十位知名画家,进行突击创作配稿唯。
董希文接到任务后,通过对开国大典的电影、摄影、图片资料的研究,认为资料里的领导人和广场上的群众不在一个图景中,不合乎自己的想法。在他的想像中,这幅画应该是新中国开国领导集体与广场群众同在一个画面的构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国大典
图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什么事件
(1)根据图一和所学知识,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猜液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2)根据图二和所学知识,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穗汪物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3)根据图三和所学知识,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陵姿展.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掀起了土地改革运动.
(4)根据上述材料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有助于恢复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
故答案为:
(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2)抗美援朝;彭德怀;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3)土地改革;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4)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有助于恢复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
油画 开国大典 赏析
1.油画《开国大典》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又如在画面人物的布局上,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而右边是广场群众。
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有失平衡,但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再如,按正常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大红柱子,但被抽掉了,并且天安门城楼中间两根廊柱之弯丛汪间的跨度大大放宽了,和实际的建筑构架也相差悬殊,他所以要做这样的构图处理,是运用了美术透视法则,都是为了显出天安门广场的明朗开阔,群众场面的雄壮宏伟!
使得国家领导人置身在这样一个天地恢恢的气氛中,从而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庄严宣言。
为了稳重起见,董希文请教了几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因而使这件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
《开国大典》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2.《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完成的著名油画,描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为董希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在文革期间,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原作不幸遭到两次修改,破坏了艺术的真实性。2011年6月,为庆祝建党90周年,油画真迹首度向公众开放。该作品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4年12月,《开国大典》草图首面世,并将在2015年1月8日的“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中展出。
油画《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埋仔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
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有评者认为是“富有装饰意味的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
扩展资料
《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创郑猜作的油画作品,原作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库,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是《开国大典》画作的复制品。该作品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
《开国大典》油画原作于1953年创作。《开国大典》草图于2014年12月首次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面世。
《开国大典》油画(纵:405cm;横:230cm),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庆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场面气势恢宏,喜庆气氛热烈。
时任中国领导人,11位入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董必武、郭沫若,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
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油画,是受动于中国国家行为下,代表一个民族的政治无意识,该幅作品作为红色经典,是对一个政党、国家与民族,行走至一个重大历史时刻的集体记忆,是红色政治无意识的视觉想象,而全然不是画家董希文的个人视觉私语。
作为画家的个体,董希文也不敢承担这幅作品是原创于他个人的创作动机。
《开国大典》充满了新中国诞生时中国人意气风发的豪情,以及在油画民族化探索中的自觉践行。该油画作品,是中国老一辈文人、画家关于政治无意识的集体记忆,由于该幅作品的创作,是那个时代中国美术界的国家行为,所以其本身必然就是一幅红色经典。《开国大典》是国家画语。
艺术家不是政治家,艺术家也不应该成为政治家,艺术家应该守护自己纯然的职业身份,但是艺术家受动于政治无意识的执著,及其生发出来的不可遏制的激情与偏执,往往会使他们的立场呈现为一种极为前卫的姿态。
艺术家们,可能会依凭艺术家的稚气,成为一个时代政治无意识的摇旗呐喊者及代言人,并且裹挟着一种非理性的艺术激情而所向披靡。
第二版《开国大典》油画,在1959年中国建国10周年之际,被雕刻成纪念邮票。 《开国大典》作为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作为歌颂新中国成立的世纪杰作,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它问世后,《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了油画《开国大典》。
人民美术出版社立即把它印成年画和各种美术图片大量发行,印数达100多万张,并收入当时的中小学课本。《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不久随即和广大群众见面并博得广泛称誉的革命历史画。
董希文精心设计的这件新颖的油画被艺术界人士所普遍推崇,成为他生平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使他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声誉。自从《开国大典》问世,这幅洋溢神州风采的油画,揭开了新中国美术史册的第一篇章。
参考资料:开国大典-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