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ppt(汽化和液化ppt教案)

百科达人 2023-12-31 views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本章是热现象。主要学习6种物态变化,及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本节主要有三个内容: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的特点、液化的两种方法等。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已经学习过了蒸发的影响因素,对一些蒸发和沸腾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例如在生活中见过烧开水,知道一般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但并不知道水烧开时的温度特点以及出现“白气”的原因。很多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的实例见过,但并没有与物理中的“汽化和液化”建立起联系。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

3.教法分析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亲自实验认识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分析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2.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3.通过体验和观察实验知道蒸发吸热,蒸发可以致冷。

4.通过分析或实验现象观察得到液化放热及液化的两种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了解水的沸腾现象,会用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2.通过液化两种方式的研究体会多渠道研究问题的方法。

3.通过几个对比实验,渗透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列举生活实例,感受物理是有用的。

2.通过对探究实验数据和现象的客观记录,养成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探究过程通过对沸腾前、后气泡的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品质。

4.通过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体会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引课

教师播放电视片Discovery中《荒野求生》中的获取淡水的视频。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片的《荒野求生》吗?(展示一幅主人公贝尔来到海边的图片)。这一天,探险者贝尔来到了荒无人烟的纳米比亚沙漠,在高温无水的情况下,口渴的他面前只有苦涩的海水,他是如何克服困难,获得淡水的呢?(停顿3秒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师:展示贝尔获得淡水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这就是贝尔制作的蒸发器示意图,他先挖一个沙坑,里面倒入足够多的海水,坑上面覆盖一块塑料布,沙坑内的海水在高温下变成水蒸气,遇到塑料布又变成小水滴,滴入下面的水杯中。下面我们也借鉴贝尔的做法通过实验进行污水的提纯。

演示实验──污水提纯(用摄像头将实验投影出去,如图2所示)

师:在这个烧瓶中有一些污水,现在给水加热使其变成气体(点酒精灯),烧瓶管口上面用玻璃管把生成的气体输送到指定的位置。这是一块沾有凉水的棉花,前面的同学来摸一下是不是凉的(请一位同学到讲台摸一下棉花)。我把这块棉花放在玻璃管的另外一端用来冷却水蒸气。同学们注意观察管口的位置。看到什么了?确实出现了一滴一滴的水。现在水滴又不明显了,这块棉花已经发烫,再请这位同学来摸一下(请刚才那位同学到讲台再摸一下棉花,并说出棉花的温度的不同)。我再换一块沾有凉水的棉花,我们发现,水滴又一滴一滴地流了下来。如果继续做下去,我们就会获得更多的清水了。 

展示PPT(在同一幻灯片中同时投影出图1和图2):这个“污水提纯”实验与贝尔的海水获取淡水的过程是非常相似:污水-海水,烧瓶-坑,玻璃杯—水杯,淡水—清水。

教师提问:在贝尔的做法和老师的实验中,水的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水(液态)→水蒸气(气态)→水(液态)

师:我们把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展示PPT(图1和图2):

这两种方法都是水先汽化变成了水蒸气。相对来说贝尔采用的是一种较缓慢的汽化方式---蒸发。用酒精灯把水烧开的方法能更快地获得水蒸气,这时水花剧烈的翻腾,我们把这种汽化方式叫沸腾。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板书:汽化的两种方式

(设计意图:野外生存的情境虽然学生比较陌生,但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由此而引入课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还能够培养野外生存的能力,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污水提纯实验一方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物理概念,另一方面也渗透环保的理念。获取淡水和污水提纯的对比使学生形成直观认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思维。)

教学环节二:蒸发致冷

师:同学们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了蒸发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已经知道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空气流速、温度、液体表面,我们不再重复研究。我们研究蒸发的另一个特点。

学生实验:盒里有一个小瓶,里面装有酒精。下面用棉签沾一点涂抹在手背上,皮肤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凉凉的。

师:思考为什么会有的凉感觉?

演示实验──蒸发吸热:

师:这有两只相同的温度计,这支显示的是现在室内的温度。这支温度计插入盛有酒精的试管中,显示的是酒精的温度。现在我要把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看温度计的示数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猜测并回答。

师:实验中我们看到温度计的示数在下降,为什么示数会下降?

学生尝试回答。

师:玻璃泡上有酒精,酒精蒸发时要吸热,温度计的示数就会降低。这里相当于我们的皮肤。这就是你感觉凉的原因。说明蒸发有致冷作用。

板书:吸热──致冷。

师:病人发烧时除了冷敷的方法,在额头和腋窝等处涂抹酒精,能起到物理降温的作用。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直观感受到演示实验的验证,层层深入得出蒸发特点。演示实验中两只温度计的对比,使得实验结论更具可靠性。蒸发的影响因素不在这里赘述,而是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和态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尤其要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

教学环节三:沸腾

师: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有什么特点呢?(2秒停顿)烧开水大家都见过吧,回忆一下水烧开时,有什么现象呢?

生:叫两个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想一想烧开水时,水温度是怎样变化的?水温能达到多高?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

学生实验──水的沸腾:

师:在你们的桌上有一套用来研究水沸腾的装置。注意酒精灯和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每组的桌上还有一张实验指导卡,上面写明了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请同学们阅读一下。

学生阅读实验指导卡。

师: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吗?(1)我们在实验中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2)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学生交流回答。

师:实验中可利用大屏幕上的钟表记录时间。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指导卡上的内容填写。

师:实验结束,请同学们熄灭酒精灯,过一会儿,水还能持续沸腾吗?

学生回答。

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向大家汇报你们实验中发现的气泡及水温变化特点。

学生交流(投影学生的实验数据表格):对着自己的实验记录表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沸腾的特点并给出沸点的概念。

师:刚才同学们得出的水的沸点有可能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温度计的误差等因素引起的。

师:沸腾的条件就是到达沸点且继续吸热。

PPT展示:不同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这是不同液体的沸点表。我们看到在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空气中含量较多的氧气的沸点是-183℃。所以常温下空气中的氧气是以气体形式存在的。

师:蒸发和沸腾的共同之处是这两种方式都需要吸热。

板书:(吸热)

师:它们之间的不同点都有哪些呢?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进行整理。

教学环节四:液化

师(PPT展示图1、图2):看这两幅图。这是蒸发获得的水蒸气液化后的小水滴,这是沸腾获得水蒸气液化的小水滴。接下来我们研究液化的特点。

学生实验:

师:同学们拿出盒中的小平面镜(如图4),这是牙医检查口腔时用的小镜子。先观察镜面,然后对着镜面哈气,再观察镜面与刚才有什么不一样吗?看出不同就举手。

生:变模糊了,(雾蒙蒙的、有白气)

师:变模糊了是因为镜面出现了一层小液滴。小液滴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看学生的回答情况)

师:这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在镜面上液化所致。

师:下面再把小平面镜放在酒精灯火焰的周围烤一烤。再哈气,观察镜面是否还模糊?请同学们实验,然后汇报交流。

学生实验、交流。

师:水蒸气遇到比较凉的镜子就能液化,遇到热的镜子就不会液化,说明水蒸气遇冷才能液化,即给水蒸气降温可以促使其液化。

板书:降低温度

PPT介绍应用:牙医在使用小镜子前都要在火上烤一烤,就是为了防止口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PPT展示图2:为什么在这放沾有凉水的棉花?请同学回答。

生:就是为了制造低温环境,让水蒸气遇冷液化。

师:那为什么这块棉花后来变得非常热?

生:气体遇冷液化,就要向外放出热量,所以液化过程是放热的。

板书:(放热)

PPT展示:在生活中见到的露水、雾、烧水时的白气等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所致。例如露水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夜间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PPT展示:这个打火机中的液体是丁烷。常温下它是气态的。在这里它却是液态。这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

学生实验──酒精液化

针管内封闭着酒精蒸汽,我们把有刻度的一面放在下面。观察从上面看刻度是否清晰,压缩活塞,再观察刻度是否清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压缩酒精蒸汽时管壁变模糊的现象。

视频展示:压缩针管乙醚液化现象。

板书:压缩体积。液化的两种方法。

PPT展示:生活中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利用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并储存在罐中的。

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家庭小实验:水烧开后用蜡烛加热白气中间的某一段,这一段的白气消失。

四、板书设计

初二8上物理微课视频(书本与配套课时作业本)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可以理解为短小精悍的能够辅助教学的视频,可以突破一对一教学的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还可以重复观看。

我在此基础上又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初高中阶段的微课可以适当比小学的微课更详细点,不能太碎片化,一定要系统化,而且,我认为数理化学科的微课不能做得太花哨,这样子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花哨的画面只适合公开课作秀)

实话说,目前都是应试教育,家长和孩子要的就是成绩,简洁明了,直接到位,直达目标,省时又省钱。所以,我只想做符合家长和孩子需求的微课。

二.我的微课

一开始,我只是简单地做了几个喜马拉雅FM音频,后来发现需求的人还挺多的,然后又做了几个视频,优酷和腾讯点播量都超过几十万,所以就做成专门的物理微课网,算是物理微课的鼻祖了,单条点播量也超过几千,百度搜索排名也算靠前,大家都可以搜索这3个平台,都是免费给大家看的哦!

后来好多学生和家长反馈,看了几个还不够,希望我把优质的音频视频继续做完整。所以,我想理科的微课一定要成系统,所以就按照书本和配套练习册目录,一页一页做成最高清的电子文档,最后一笔一画,一边讲,一边录制成超高清的高码率的蓝光视频。

不仅仅是书本内容,包括物理学史等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也用百度搜索展示出来。还把与书本知识有关的拓展内容给讲地非常清楚,其实这就是平时我们给竞赛班的同学讲的竞赛知识,对拿物理高分,以及初升高的自主招生非常有帮助,对高中的物理学习也奠定更好的基础,就不会出现那种高一刚开始还行,到了下半学期就开始下滑的现象。(我初高中都教过,看到的现象太多了)

三.制作成本

为了制作更高质量的微课,得从硬件上着手,前后购买了10万元左右的微课制作设备,还别说,几万元的sony摄像机,拍摄出来的实验视频,的确比用手机拍摄的效果好的不是一点点。

还有独立显卡非编处理软件的效果,渲染出来特别清晰漂亮。

说真的,一个普通教师,能够投资这么多的已经不多了,关键是要把这10万元的设备给熟练掌握运用,也要研究大半年时间的,屁股要能够坐住冷板凳,有的人设备再好,制作的效果也一般。投资10万元,不管是有几个人要,我还是依旧坚持把微课做到物理微课界的最好,要不负物理微课网创始人之名。

如果有人家装修,一般都是白天上班,只能晚上回家录制,制作电子文档至少要2小时,备课要2小时,录制高清微课要2小时,后期剪辑要1小时,高清渲染转码要3-4小时,加密要2小时,上传到百度网盘要2小时,一节课至少要12小时花在上面,比真正上一节课堂课花的时间精力更多。

四.微课目录

课本微课目录为:

0.1致同学们目录

0.2引言.1

0.3引言.2

1.1声音是什么

1.2乐音的特征

1.3噪声及其控制

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1.5综合实践活动

1.6小结评价知识梳理反思评价信息库

2.1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2.2汽化和液化

2.3熔化和凝固

2.4升华和凝华

2.5水循环

2.6综合实践活动

2.7小结评价知识梳理反思评价信息库

3.1光的色彩 颜色

3.2人眼看不见的光

3.3光的直线传播

3.4平面镜.1

3.4平面镜.2

3.5光的反射

3.6光现象-综合实践活动

3.7小结评价知识梳理反思评价信息库

4.1光的折射

4.2透镜

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4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

4.5望远镜与显微镜

4.6小结评价知识梳理反思评价信息库

5.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5.2速度

5.3直线运动

5.4运动的相对性

5.5小结评价知识梳理反思评价信息库

同步课时作业本微课目录为:

1.1声音是什么

1.2乐音的特性

1.3乐音的特性(习题课)

1.4噪声及其控制

1.5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1.6综合实践活动

1.7声现象复习

1.8第一章自主检测

2.1.1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2.1.2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2.2.1汽化和液化

2.2.2汽化和液化

2.2.3汽化和液化

2.3.1熔化和凝固

2.3.2熔化和凝固

2.4升华和凝华

2.5水循环

2.6物态变化复习

2.7物态变化自主检测

3.10光现象自主检测

3.1光的色彩 颜色

3.2人眼看不见的光

3.3光的直线传播

3.4平面镜1

3.4平面镜2

3.6光的反射(一)

3.7光的反射(二)

3.8综合实践活动

3.9光现象复习1

3.9光现象复习2

3.9光现象复习3

4.10光的折射 透镜 复习1

4.10光的折射 透镜 复习2

4.10光的折射 透镜 复习3

4.11光的折射 透镜 自主检测1

4.11光的折射 透镜 自主检测2

4.1光的折射(1)

4.2光的折射2

4.3透镜1

4.4透镜2

4.5凸透镜成像规律1

4.6凸透镜成像规律2

4.7凸透镜成像规律3

4.8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

4.9望远镜与显微镜

5.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5.2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

5.3速度1

5.3速度2

5.4直线运动1.1

5.4直线运动1.2

5.5直线运动2.1

5.5直线运动2.2

5.5直线运动2.3

5.6运动的相对性

5.7物体的运动复习.1

5.7物体的运动复习.2

5.8机械运动自主检测.1

5.8机械运动自主检测.2

经过艰辛万苦,终于将初二8年级上的物理微课录制完成,包括课本和同步课时作业本,加起来大概280页,一个字一个字地全部讲解到位,一共413G,总共大概靠近100个视频,约100小时左右,如果像网络上的机构那样,按照10分钟剪切一段视频,至少要600多段视频。(不过我不喜欢那样做,那样子太浮夸,而且太零碎,不具有知识的连贯性)

五.微课内容对比

以前我也像大多数机构一样,录制了很多带人像的视频,虽然能够起到防伪,但是人像在整个画面中就是无效信息。

1.人像占据大幅画面

2.书写的文字、图像模糊

3.带有优酷和腾讯图标

尤其是1分多钟的广告,特别干扰学生学习,所以全部被我摒弃,学生要看的是内容,又不是要看老师,况且又不是小学生,不在于老师的胖瘦美丑,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内容。

用白板和PPT讲课,看似整个画面都充满内容,实际上题目量和视频时间全部被虚无且夸张的人像和PPT动画给占据,10分钟的视频,最多只能讲几条题目。而且一套试卷被切割成10分钟一段,看起来视频数量特别多,实际上只有一点点而已。

还有,课堂上的老师不是不愿意讲,因为物理课时就很少,如果面面俱到的话,最后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校长和教务主任就要批老师的,所以快节奏的课堂,大部分学生都会有囫囵吞枣的,成绩好的,大部分是在课前就有过预习或者生活知识基础,例如,我初三的电学基本都是小时候玩电池和灯泡早就知道的,玩家里220v的交流电触电中长记性的。

那么在我的教学中,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我的微课要比我课堂讲的好,因为我回到家有时间来磨课,不懂的还可以暂停下来用手机百度,如果讲错的,还可以用视频编辑工具给剪掉,而且板书也要比课堂更详细,写得更工整。

直到我受到美国的可汗的启发之后,决定不出镜,将书本和配套练习册,一页一页,踏踏实实讲解过去。(如上面第二点中的书写截图所示)

六.微课价格对比

像初二8上的书本和练习册全部讲解过去,280页至少要200小时,有时候辅导老师让学生做半小时,自己再讲半小时,课时量还要翻番,就算100元/小时的话,也要20000元,认识的人收50元/小时的话,也要10000万。语数外物这4门学科,全年至少要8万元,所以普通工薪阶层的家长不敢全补,只能象征性给孩子选择数学物理,或者数学英语,或者英语物理,2门学科意思一下,第一个是对得起孩子,第二个是跟着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回家上课,变相地每个学期送3000-5000元给老师,避免孩子在班级犯错被老师批评。还有老师可以不批评你,但是可以冷落你,你举手回答问题,他(她)可以不让你回答,美其名曰,也要给其他学生机会嘛!我小时候是被冷落过的,好在我数学竞赛拿到南通市的奖项,所以班主任把我当做宝贝,有一次班主任为了我,还跟语文老师发火,把自己的茶杯都摔碎了,没有数学老师,我可能早就死翘翘了。所以,我不想那么黑心,人嘛,帮助别人省钱的同时,自己能够糊口饭吃吃就拉倒了。

七.使用方法解决方案

初二的同学可以温故而知新,里面我渗透了很多生活中的物理,还有一些与高中物理衔接的知识;初一的同学可以在寒假里自学一下,初二上物理时就基本没有压力了;当然不建议太低年级的学生看。

先划分一个500G的分区,或者弄一个4T的硬盘,把下面的百度网盘的分享转存到自己的百度网盘,然后用电脑端慢慢下(太慢可以开一个月的SVIP来无限制提速)。

29-初中物理8年级上册-课本和练习册(就一个加密密码的)

实在不会,可以加我微信,我再帮你QQ远程,手把手教你,然后帮你激活视频,注意:只能激活一台电脑,但是可以在3年内任意播放。

有的家长怕孩子在电脑上装游戏,咱们可以装还原精灵,只要一关机,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学习资料了;还可以用HDMI高清数据线,将电脑连接到电视机,直接坐客厅里看电视,避免看电脑屏幕伤眼睛;利用吃饭睡觉乃至上马桶的间隙,抓紧一切可以用的时间学习,我们小时候放学回家,如果父母饭没有烧好,就写作业,然后吃好饭,继续写,一点不浪费。

八.作者简介

大刘老师,以前在县里的农村初中工作,一开始还挺喜欢乡土的气息,可是后来发现社会太过现实,没有县城的工作,没有很好的地位,没有优越的收入,没有车,没有房,即便你再努力,在别人眼中也是低人一等,谁愿意跟你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教师?我是男的,又不是女的。社会残酷,单位也残酷,没有资历,谁鸟你?甚至还有一些无中生有的意淫,表面跟你帮衬,背后搞你一枪,拆你台子。鲁迅笔下的人物又栩栩如生,立在眼前。

所以,后来努力考研,撰写论文,作为老师只能在狭缝中求生存,犹如郑板桥的《竹石图》一样,“……立根原在乱崖中,……任尔东西南北风”。

中国物理学会会员,《技术物理教学》编委,《实验教学与仪器》编委,《物理通报》编委,《物理之友》(视频版)副主编,物理奥赛教练员。

获得江苏省师陶杯一等奖,江苏省物理学会论文一等奖,江苏省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微课竞赛一等奖,青年教师基本功一等奖,一师一优课部优奖(国家级一等奖)。

九.愿景

我于2015年3月25日,专程拜访了中国物理界的泰斗——刘炳升老人家,并且向他取经,并且听取他给物理微课网以及实验拍摄的一些注意点和技巧。

我会谨听刘老师的教诲,不断将他的事业传承下去,先把课程和配套练习给录制好,然后再录制物理实验视频,争取做中国最好、最实用的物理微课。

人教版初二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 各种物态变化现象及其成因 例如雪的形成及其原因 答得好的话追加给分 最好1

实例

更多自然界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 1、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升华和液化) 2、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液化) 3、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凝华) 4、高温加热碘,碘的体积变小(升华) 5、衣箱中的樟脑丸渐渐变小(升华) 6、夏天,水缸外层“出汗”(液化) 7、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升华) 8、洒在地上的水不久干了(汽化) 9、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 10、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凝华) 11、早晨的浓雾(液化) 12、水结成冰(凝固) 13、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 14、北方冬天的树挂(凝华) 15、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升华) 16、南方雪灾中见到的雾淞(凝华) 17、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 18、灯丝(钨丝)变细(升华) 19、灯泡(钨丝)发黑(凝华)

水的三大名称: 固态:冰(凝固)、霜(凝华)、雪(凝华)、淞、“窗花”(凝华)、雹(凝固)、白冰 液态:水、露(液化)、雨(液化)、雾(液化)、“白气”(液化) 气态:水蒸气 【注:水蒸气不可见】熔化: 固态→液态 (吸热) 凝固: 液态→固态 (放热) 气化: 液态→气态 (吸热) 液化: 气态→液态 (放热) 升华: 固态→气态 (吸热) 凝华: 气态→固态 (放热)

例如: 熔化:铁变成铁水,石蜡变成液态,海波变成液态 凝固:铁水变成铁,液态沥青放热凝固,液态石蜡放热凝固 汽化:沸腾,蒸发,酒精挥发 液化:露,雾,“白气” 升华:碘变成碘蒸气,冰变成水蒸汽,樟脑片不见了 凝华:霜,雾凇,冰花 ,雪 除此之外,还有等离子态、超固态、中子态。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的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的利用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传播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反射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平面镜成像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折射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色散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看不见的光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凸透镜和凹透镜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生活中的透镜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探索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眼睛和眼镜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显微镜和望远镜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温度与温度计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熔化和凝固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汽化和液化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升华和凝华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电荷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电流和电路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串联和并联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电流的强弱课件PPT》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课件PPT》

初二物理汽化和液化,谁来教教我

第一,要弄清各自的概念,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液化

第二,对于汽化你应该掌握如下知识点:

1.汽化的方式有两种:蒸发和沸腾。

2.蒸发是指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而沸腾则是在液态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影响液态蒸发快慢的因素:一是液体温度的高低,二是液体表面积的大小,三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情况。考试的方向主要是它的应用,比如:厕所里的热风干手器、冬天洗头后用电吹风吹干头发、天气炎热时狗把舌头伸出来扇热、马路上种植树木时总是要把枝丫全部剪掉并在外面缠上草绳等

4.蒸发是个吸热过程,故蒸发具有致冷作用。如:为了有效地降低室温,人们往往向地上洒些水。

第三,沸腾也是个吸热过程,但是需要不断地给它加热,所以它不但不能降低室温,由于热损失等原因,反而还会使室温有所升高。

第四,关于液化。

1.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一是降低温度(或叫冷却),二是压缩体积(或叫加压)

2.液体液化要放热,所以人被100摄氏度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同温度的沸水烫伤要严重得多

3.水蒸气是一种无色的气体,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白气”、“白雾”、“白烟”它们都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所液化成的小水珠,许许多多的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三白”。考试的方向主要是它们的应用:夏天剥开刚买来的冰棍会“冒烟”,把它放在玻璃杯里,不一会儿玻璃杯又会“流汗”、火箭发射场地的“白烟”、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室外讲话时,嘴里冒出的“白气”、冬天一个戴眼镜的人由室外进入到有暖气的房间时,镜片变得模糊不清、夏天一个戴眼镜的人从开有冷气的房间走到室外,镜片也会变得模糊不清、冬天人们冲凉时玻窗的内表面和雨天行车时车玻璃的内表面都会有“水珠”生成............

总之,先要梳理本节的知识点,再作适当的发散即可应付考试了!

初中物理重要的知识,请发在下面.谢咯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应用及现象: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④ 小孔成像。

5、光速:C=3×108m/s=3×105km/s。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4、面镜:

⑴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紫外线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二、透镜

1、 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表: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照相机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幻灯机

uf 正立 放大 虚象 |v|u 放大镜

四、眼睛和眼镜

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复习提纲

一、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2)、电流的磁效应。(3)、电流的化学效应。

5、单位:(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

(2)、方法:

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四、电路

1、 组成:

①电源②用电器 ③开关④导线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第七章 《电功率》复习提纲

一、电功:

1、定义: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

2、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的过程。

3、规定: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4、计算公式:W=UIt =P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W= I2Rt= U2t/R

5、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常用单位:度(kwh) 1度=1千瓦时=1 kwh=3.6×106J

6、测量电功:

⑴电能表:是测量用户用电器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做电功(某一段时间内消耗电能)的仪器。

⑵ 电能表上“220V”“5A”“3000R/kwh”等字样,分别表示:电电能表额定电压220V;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5A;每消耗一度电电能表转盘转3000转。

⑶读数: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二、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实际功率大小。

3、电功率计算公式:P=UI=W/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P= I2R= U2/R

4、单位:国际单位 瓦特(W) 常用单位:千瓦(kw)

5、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⑴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P额=U额I额=U2额/R

⑵ “1度”的规定:1kw的用电器工作1h消耗的电能。

P=W/ t 可使用两套单位:“W、J、s”、“kw、 kwh、h”

6、测量: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①原理:P=UI ②电路图:

三 电热

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计算公式:Q=I2Rt (适用于所有电路)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Q =UIt= U2t/R=W=Pt

4、应用——电热器

四 生活用电

(一)、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低压供电线(火线零线)、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丝、用电器、插座、灯座、开关。

2、家庭电路的连接:各种用电器是并联接入电路的,插座与灯座是并联的,控制各用电器工作的开关与电器是串联的。

3、家庭电路的各部分:

⑴ 低压供电线:

⑵ 电能表:

⑶ 闸刀(空气开关):

⑷ 保险盒:

⑸ 插座:

⑹ 用电器(电灯)、开关:

(二)、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原因:发生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三)、安全用电:

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第六章 《欧姆定律》复习提纲

一、电压

(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 V 常用单位:kV mV 、μV

换算关系:1Kv=1000V 1V=1000 mV 1 mV=1000μV

2、记住一些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1.5V 一节蓄电池 2V 家庭电压220V 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三)、电压测量:

1、仪器:电压表 ,符号:

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3、使用规则: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二、电阻

(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二)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 1 KΩ=1000Ω

4、了解一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

(三)影响因素:

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四)分类

1、定值电阻:电路符号: 。

2、可变电阻(变阻器):电路符号 。

⑴滑动变阻器:

构造:瓷筒、线圈、滑片、金属棒、接线柱

结构示意图:

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作用: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②保护电路

⑵电阻箱。

三、欧姆定律。

1、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数学表达式 I=U/R

四、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电路图: (右图)

五、串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文字: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

字母:I=I1=I2=I3=……In

2、电压:文字: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字母:U=U1+U2+U3+……Un

3、电阻:文字: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字母:R=R1+R2+R3+……Rn

六、并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文字: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

字母: I=I1+I2+I3+……In

2、电压:文字: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字母:U=U1=U2=U3=……Un

3、电阻:文字: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

字母:1/R=1/R1+1/R2+1/R3+……1/Rn

第八章 《电与磁》复习提纲

一、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 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 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 ① 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

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5、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6、分类:

Ι、地磁场:

① 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 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③ 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Ⅱ、电流的磁场:

①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②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

③应用:电磁铁

三、电磁感应:

1、学史: 英 国物理学家 法拉第 发现。

2、感应电流:

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 运动方向和 磁场方向 有关。

4、应用——交流发电机

5、交流电和直流电:

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 电流方向 和 磁场方向 有关。

2、应用——直流电动机

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提纲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宇宙由物质组成: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4、原子结构

5、纳米科学技术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测体积——量筒(量杯)

5、测固体的密度

第十一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机械运动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B、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Ⅱ 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五、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⑶弹簧测力计: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

六、惯性和惯性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七、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十二章《力和机械》复习提纲

一、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二、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7、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四、杠杆

1、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3、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4、应用:

名称 结 构

特 征 特 点 应用举例

省力

杠杆 动力臂

大于

阻力臂 省力、

费距离 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

费力

杠杆 动力臂

小于

阻力臂 费力、

省距离 缝纫机踏板、起重臂

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

等臂

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不省力

不费力 天平,定滑轮

五、滑轮

1、 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2、 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

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3、 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第十三章《压力和压强》复习提纲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 对比法

3、压强:

⑴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 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⑷ 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

相关文章

你是否想过拥有一颗沉静如海的内心?

人生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会,这些挑战和机会会让我们的内心变得焦躁和不安,甚至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绝望。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拥有一颗...

ppt教程 2024-03-13 阅读3 评论0

收藏这些温馨晚安语录,让你每晚都有好梦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晚上睡觉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而睡眠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来说,都非常重要。...

ppt教程 2024-03-12 阅读4 评论0

黄鹤楼诗词有哪些经典之作?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蛇山之上,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之一。黄鹤楼建于公元223年,距今已有1797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遗...

ppt教程 2024-03-12 阅读3 评论0
网站地图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