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心理学教你如何用PPT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
给教师的纯干货建议,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其中有很多图片,一目了然。
当过老师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刚上课时的时候同学们都抬头听讲,眼睛看着老师,可过了一会儿,学生接二连三的都低下了头,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生气的同时难免会反思自己是不是课讲的不好,抓不住学生。其实有的时候,原因很可能出在了PPT的制作上。下面从心理学的角度给老师们支几招,能够使得做出来的PPT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磁铁”。
一、页数=? 时长和内容决定
如果一节课播放的PPT过多,包含的信息量过大,学生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消化这些信息,着会极大地消耗掉学生本来就有限的注意力。因此,我们要根据一节课(通常是45分钟)这个既定时长来确定PPT的页数与信息量。
那如何确定文字与图片的预留时间呢?文字的预留时间大约等于以慢速朗读文字后再根据文字多少增加3~15秒的时间。图片的预留时间大约等于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时间再增加几秒。制作PPT时可以根据这些时间确定一节课的文字量与图片张数。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过度阅读与理解造成的疲劳,保证其注意力的质量。
之前为了准备一节公开课,在搜集资料时看到有一份PPT页数多达70页,而且其中有大量的文字,制作教师也一定是想着多给学生一些相关的有用信息,但学生在45分钟内实在是无法全部吸收这些信息。若不是要用到大量的图片,一般一课时的PPT页数不要超过二十,十多页是比较合适的。当然,不同学科有各自的特点,可以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背景选什么?年龄段说了算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色彩、图案与布局偏好,根据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更好的PPT背景与插图等。小学生通常更喜欢丰富而鲜艳而色彩,而初中生偏爱素雅且简洁的背景,高中生和大学生更是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审美,有设计感的PPT一定会使他们眼前一亮。根据学生的审美特点去制作PPT,学生会有被尊重与理解的感觉,就像一声亲切的问候,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他们也更愿意接受PPT所传达的内容。下面四幅PPT背景就契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审美偏好。
三、插图与配图,你用对了吗?
与文字相比,图片可以使信息的传递更加直接与迅速,且更加地潜移默化。近年来,关于图形思考与表达的书籍层出不穷,这也传递着一个信号:人们越来越看重并且思考图形在交流与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恰当的配图能使学生对信息一目了然,而错误的配图也会事倍功半,影响讲课效果。那该如何正确地使用配图呢?下面给大家几条小建议。
1、能用图解决的就不要用文字
图片的直接高效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达给学生,因此在可以用图形或图片时可将其作为首选。如在标注英文单词的中文时,可以用图片代替文字。
图片不仅能使学生快速接地受信息,而且节省了二次转化(在大脑中将文字转成图片)的时间,与此同时,大量证据显示图像更利于学生的记忆,可谓一举三得。
2、图片隐藏的心理暗示
不同的图片给人的心理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在选取图片时一定要注意细节。如同样是思考的图片,右边的图片看上去有些绞尽脑汁甚至焦躁痛苦的感觉,学生在无意识中可能会受其影响,而左边的图片看上去更加自信沉着,也会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乐观地思考。
3、卡通图还是实物图?这是个好问题
矢量图侧重线条轮廓,传达的信息简单明了。而实物图侧重细节,传达的信息层次丰富。在选择图片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如下面两幅图传达的都是拖地的信息,在使用时有何不同呢?
4、动图,用还是不用?
动图因其能更好地展现变化过程而被广泛使用,比如数学中展现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物理中物体运动的轨迹等等。也有一些教师在制作PPT时习惯性地插入动图作为点缀,本意可能是为了使得画面生动形象,但这样一来,有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动图上,从而影响了重要信息的传达。
四、给你一把利器——逻辑关系图标
如果文段或图片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总分、推论、对比等关系,用一些简单的图标帮助学生快速地厘清各个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减轻学生的思考压力(刻意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情况除外),保存学生的注意力以便“长期作战”。
五、为什么有的PPT内容读起来很累?
文字的大小与排版是影响阅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若文字过小过密,学生在阅读时会消耗很多精力,可能会导致后续活动注意力的缺失。在文字数量固定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分页,分段,分行等形式分散这些信息,避免有些学生看到大量文字后出现的抵触心理。在排版时要综合考虑所选字号、字体、行距与所用页数,一般来说,28号以下的字偏小,读起来较为吃力;行距可以选择固定值22磅或者根据字的大小选择单倍或1.5倍行距;有密切关联的文段不要切分过多,一般不要超过5页,否则容易导致信息之间关联的减弱。
怎样才能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怎样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教师要走近学生,让学生意识到教师的存在价值
一堂好课,教师的作用一定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就必须走近学生。教师不能高高在上,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制在3尺讲台之内。走近学生有多种方式,比如,小组活动时参与学生的讨论,或者到某一个组和学生一起活动。不需要板书时,到学生的座位旁边去提问,站在学生中间一起讨论问题。更多的走到教室的中间和后边,无形中提醒后边的学生也要注意听讲,积极参加讨论。甚至站到开小差的学生旁边,看着他来提问,提醒他现在是上课的时间,一定要注意听讲。
2.小组活动要有明确的分工,让人人有事做,人人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经常需要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互助交流作用。但往往讨论容易流于形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讨论要求不明确,学生不明白要讨论什么问题,不愿意发言。第二,总是希望别人先说,自己后说,小组讨论中缺少组织者。第三,个别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怕说错了,不敢说,只是听别人说,或者干脆不参加小组活动。针对这些问题,在小组讨论前一定要有明确的分工,选出组长、记录员等。组长负责组织大家讨论,确定发言次序,提醒后进生积极发言;记录员负责把大家的发言内容进行简要记录,便于汇总讨论结果;汇报员在小组讨论后,向大家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样明确的分工,就做到了在小组讨论中人人有事做,人人都发言,每个人既是提出独立见解的人,又是分工合作的人。
3.利用约定的口令、信号训练学生,提示学生关注教师的讲授
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往往在一堂课的20分钟以后,会出现大范围的不注意听讲的现象。或者在学生自主活动、小组活动后,学生会觉得意犹未尽,不愿意放下手中的鼠标。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和学生约定口令、信号的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师的讲授或集体活动中。比如,低年级学生可以用“教师说123,学生回答快坐好”的口令。中高年级可以采用放一段欢快的音乐,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转换到集体活动中。这样的方式,需要教师在使用初期进行强化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条件反射,听到这样的信号,就知道要马上结束自己的活动,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讲授或集体活动中。
4.低年级教学可以加入“中场休息”,给学生放松的时间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只有10分钟,针对这种情况,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可以在口令法的基础上再加上中场休息。就像一场足球比赛,让运动员90分钟都集中精神比赛是不可能的,只有让他们中场休息,体力得到恢复,才能重新激发起运动员的斗志,打好下半场。学生也是如此,低年级学生在课上20分钟后,就会出现集体的精神疲劳现象,这时候,教师可以暂时终止教学,利用1-2分钟时间,带领大家欣赏一段音乐,唱一首歌曲,说一段童谣,使学生暂时得到放松。这就相当于把一节大课变成了两节小课。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不断的试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是一部书,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精灵,我们只有读懂孩子的心灵,了解他们的需要,才能抓住孩子的心,吸引孩子的眼睛观察世界,吸引孩子的大脑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学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客观现实,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采取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内容上来,才能保证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
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
1、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教师讲课的语言如果不能够吸引学生的话,那么课堂的效率也不会很高,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抑扬顿挫,而且要具有吸引力,采用幽默有趣的语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2、多样化的教具让课堂更生动教师在上每节课之前,都要做好充足的备课,尽量采取多样的颜色较多的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上地理课时,可以采用地图,模型。另外根据每节课的具体授课内容,采用的教具要多样化。
3、集体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在上课时,如果是提问的形式,不要只是单一的提问某个学生,可以采用大家一起回答的形式,在读课文时,也可以采用开小火车的形式,还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来讲课。
4、学生上讲台朗读背诵学生在座位上回答问题或者朗读背诵,会感觉课堂非常乏味,没有乐趣可言,每次提问学生背诵时,可以让学生站到讲台上。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
5、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如果想要通过多媒体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例如PPT的制作,想要做出吸引人的课件,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内容。
6、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这样容易引起没被表扬的学生的注意,从而让他们向被表扬的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