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撰写医学学术论文.ppt
据学术堂了解,不少人对医学学术论文写作不是很了解,今天就给大家总结了医学学术论文写作的八个步骤,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第一步,确定论文的选题
从广义上说,选任何本专业范围内的题目都能够写出东西来,只要你有新观点、新发现、新角度、新研究方法、新材料等等.但是这后面的五新大大限制 了论文的选题.
这是由于作者多数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学术论文,缺乏经验,也缺乏深厚的知识积累,难以把握;同时,二三万字这个条件也对选题有很大的制约,如果题目过大,无法在这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展开.所以,选题是否得当,对于论文的成功,影响很大。
第二步,文献检索
其实就是围绕已经确定的论文选题,回顾相关的理论和研究.这一步的工作是较为艰苦的,需要有思想准备.这一步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一步,你的论文内容很可能重复了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等于白做;查找的过程,也是启发思路、产生观点火花的过程,不走这一步,等于掐掉了自己新观点、新视角、新材料的来源.这也是为下一步做观点、角度、材料上的准备.
第三步,提出选题的理论假设,或要研究的具体问题
选题是指准备写的论文的大体方向和范围,真要动手写作,就会遇到两类具体的问题.
第一类属于观点方面的:我的具体观点是什么你可以设想出一个或几个观点,但它们仅仅是一种假设,通过许多证据、材料,通过严密的论证和适当的论证框架结构,证明你的假设是成立的,这才能形成论文的主体.
第二类属于实用方面的:我要具体论证什么问题你可以提出许多原因、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是不是与所论证的问题相关,相关到什么程度,这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和分析.不论哪一种情况,这涉及论文的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一定要明确,并且贯穿论文的始终.
第四步,研究方法决定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大体可以归为两大范畴,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后者又可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人们为探究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而采用不同的研究取向,不同的研究取向又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假设、收集资料的方式和对结果的判断标准.
但是各种研究方法在现在的论文写作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相容和内在的连接.一般地说,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讨论的具体问题,可以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其他的方法.
第五步,设计论文框架结构
一般文章的写作也需要有这一步,但对论文来说,更为必要,其要求也更细一些.一般情况下,一篇论文要有绪章、入题的第一章、主体章节,以及结束语.章节的设置在写前要有个大体的布局逻辑,使之结构合理;章和章之间有一种逻辑联系,防止盲目写下去,淹没主题,不知所云.这一步很少有一次完成的,往往会根据收集材料的情况、调查访问中遇到的新情况,经常变动.
但是就像建筑师在盖房子前必须有图纸一样,到了写论文这个层次上,大体的文章框架不能仅仅存于脑子中,一般要形成文字,相对细致一些,具体到节更好(但节的层次开始时不要固定化),便于写作时心中有数.到了设计论文框架这一步,因为有了文字化的章节设计,除了请导师指导外,这是在正式动笔写前较广泛地征求其他专家意见的一个好机会.框架还不是厚厚的论文,看时花费的时间不多,又可以大体看出文章的价值或存在的问题.这时修改论文结构比写完后修改要轻松、容易得多,时间也较为宽余,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第六步,分析、归类,将分别充实到论文各部分中,再进行解释、论证
这实际就是论文写作本身,所以这样描述,意在让作者理解论文写作的过程.各种材料和论据,不是天生就可以证明论点或说明具体问题的,需要通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论证,才能使其变得富有生命力,极其自然、有力地为自己所论的题目服务.在这一步,需要温习一下学过的逻辑学或社会调查统计的知识,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数据组织方式,紧紧围绕已经确定的理论假设或具体问题,调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通过正论(这是主要的)、反论、设论、驳论、喻论等等手法,论证观点或问题,得出结论,完成论文.
论证中肯定会出现种种材料使用或缺乏的问题、逻辑推理的问题、论据与论题不相配的问题等等,需要停下来再找材料和访问专家,充实或削减原来论文框架中的内容,必要时对框架结构进行局部调整.这种情形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在时间的安排上,对此要做出计划.如果时间安排不当,有时论文功亏一篑的原因就在于写作时间安排过紧,来不及调整论文结构,这很不值得.
第七步,必要时重新估量选题,修正论证对象范围
这是与第六步同时出现的另一种情形,即通过较为广泛地征求意见和本人的思考,感到原来的选题对自己不适当,或难以完成,那么就要及时调整整个论文写作的计划,改变选题.这种情形也是正常的,关键在于不要长时期犹豫不决,必须较快地做出决定,以便有时间重起炉灶.由于前面已经对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有过较多的思考和文献检索,即使改变选题,重新做起,花费的时间不会很多,对此过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选题不当、难以完成的另一种情况不在于选题本身,而在于选题论证的范围过大.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把论证对象的范围缩小就是了.这里最大的障碍在于作者舍不得割爱,花费了许多功夫准备论文,一旦许多材料用不上,难以割舍.这种情况当然会涉及到重新设计论文框架结构的问题.不过,将较大的论证对象的范围缩小,总比相反的情形要容易得多.
第八步,规范化的检查和调整
文中的引证标示、注释及编号、文后的参考文献编排,以及不属于论文本身的内容提要(包括英文提要)、关键词等等,都要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调 整.这些虽然属于技术性问题,但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
特别是引证,凡是使用了别人观点的地方,都必须注明材料来源,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变成自己的.标明的材料来源也要十分清楚,论着名称、作者或编者、出版社或发表的刊物名称、出版或发表时间等等,一应俱全.
关于医学ppt的app有哪些
可以看下101ppt,我用的是PC端,好像也有配套的移动端,有针对医学的课件,如图所示
如何自然地演讲ppt,而不是念ppt?
如何自然地演讲ppt,而不是念ppt?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几点我在演讲PPT的建议:
1、在演讲PPT之前,我们不妨先梳理好思路。
要知道演讲PPT的重点则是在人,PPT只是作为一个辅助工具,起的是“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我们从来不会在演讲PPT中看到大段大段的文字。所有的图片文字都为演讲者服务,因而在PPT的制作中一定要遵循简洁、清晰的原则,这个观点大家一定要明确。
大家在制作之前一定要把PPT的逻辑和脉络处理好。首先要确定你的主题和内容。这些细化的问题从根本上决定了你到底要做一份什么样的PPT。而在确定完主题和内容之后要做的就是梳理逻辑关系,画图画框架。
首先要画的,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你在做前形成一个清晰框架。其次要画的,是PPT草图:画草图能帮助你把作品的逻辑排版框架理清楚。当然,使用这样的图片布局适合一些文字较少,并且演讲者想要带动气氛的板块。然而我想和大家强调的是,PPT演讲,比起页面的制作,整体的逻辑以及你的演讲内容会显得更为重要。
2、设置PPT备注,多点时间准备
PPT是精简的内容,要结合知识无限延伸PPT内容,阐述自己的想法,大量的准备时间是组织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把字打进PPT里面,乔布斯10分钟的演讲要花10倍的时间去准备
结构化表达,思维导图,逻辑分明。适当运用口头上多用一些逻辑连词:首先,其次,然后。
PPT演讲跟其他类型演讲不同的一点就在于,PPT需要与演讲同步,虽然在第一点中就告诉你,要熟悉,熟悉,在熟悉,不过上场之后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意外的状况?
所以,建议还是在幻灯片设置中,开始演讲者视图,这样,即便你忘记下一页是什么内容,那么你也可以偷偷瞄一眼。
3、刚开始就引起观众兴趣。
如果你想让别人对你的演讲感兴趣,那么,你最好就做出一点让观众感兴趣的事情出来。
一旦你成功吸引了观众的兴趣,那么接下来观众就会跟着你的思路去走,否则的话,估计台下会一大片睡觉或玩手机的。
4、要了解演讲的目标对象
要知道我们的演讲的说服对象是谁?是观众还是评委,是学生还是老师,受众属性不同,我们演讲的内容也会不同。
在演讲前,可以事先将要说的内容写成逐字稿,通过写,能够梳理我们演讲的逻辑性。除了到现场排练外,在家也可以对着镜子进行排练,锻炼自己的语速、表情及动作。克服内心的紧张。
5、承认并接受适度的紧张
由于紧张,在演讲时特别容易出错,出错后,别紧张。首先,人难免都会出错,大家都会理解的。其次,就算出错了,也没有人会注意到你的错误,不用太当回事。出错了,不要强行解释你的错误。有些人,在出错后,喜欢解释这个错误,想让大家接受,那只会让观者更加关注错误本身。
希望这能帮助到你。
医学生专业知识学得再好,不会这3点也白搭
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需要学习多少知识?
是与人齐高的”蓝色生死恋”?是实习实验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是,然而,远远不够。
成为一个80分到90分的医生容易,成为一个95分的医生难。
有些看起来不如专业知识那么重要从而很多人容易忽略的技能,往往会成为我们将来学业事业上升过程中的不容小觑的短板。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另外就是现在。 医学生时代的“现在”就是你“种一棵树”的最好的时间。
本文总结了一些“过来人”多次提到的除了专业知识以外的还需要掌握的技能,文章不长,愿你有所收获哦。
引用一句很厉害的前辈的比喻, 学好医学英语简直是实现了医学的财务自由。
首先值得开心的是,医学知识那么多,只要有心,我们就基本都能学到,而不是像以前的学徒跟师傅学手艺活,只能单一地从师傅那里接受知识,还得担心师傅故意藏着掖着自己留一手。但关键是,我们得拥有这种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了,就是学好医学英语。
学好医学英语,我们可以不用拘泥于教科书上落时的东西,不用被翻译的有偏差的文献带偏,可以开阔眼界去看那些前沿的医学研究,可以搜索文献的时候面对浩瀚的英文不怵头,可以发表文章的时候爽快利落。 查文献,发文章,终身学习,更新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必备的能力。
发表文章不论是对于医生还是各个阶段的医学生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 学好统计学,同样的数据,在你的手里就能化腐朽为神奇,阅读数据时的思路可能就不一样,写出的文章的深度也不一样。
如果没有这项技能的话大概只能斥巨资请专业的老师了,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统计学不错,不想当医生,干统计学的话,也是一个不错的去路(。。。好像思路有点偏。。。)
有的同学还说到要会做PPT,也有同学说这对于临床医生来讲可能不用过分要求。其实吧,我倒是觉得这个的要求就不太像前面两项那么重要,不过,也不要too young啊,毕竟拥有了这项技能的话,科里的主任啊可能会经常拍着你的肩膀对你慈祥地笑着说:“小x呀,听说你ppt做得不错... ...”当然了这也是一个表现自己,攒人品的机会嘛。但是如果这样说的话,那需要的技能可就多了,我是不是还得会修电脑,做软件,写文案?
前段时间不是有张图片在朋友圈传得很厉害么。。
鲁迅说过:“全面发展才能当大螺丝钉。”
当然最重要的是。。。
毕竟背那么多书也需要好身体,况且将来还得跑得过患者。。。
远离负能量
这一项可能算不上是技能,但是也着实想要和各位医学生分享一下这方面的想法。
现在医疗的大环境不是特别好,医学生学制长,工作辛苦没有假期,工资不高,性价比太低,医患矛盾严重。因此微信微博知乎上吐槽发牢骚抱怨成风,作为医学生很难判断真实的状况。
不论你当初因为什么学医,如果以后你想当医生,如果你希望以后过得更好一点的话,那么请远离这些负能量,该好好背的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都好好背,该做的题好好做。在你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好好学习,多看书,慢慢地你就会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不要因为机会来了,你却因为迷茫没有扎下夯实的基础而接不住掉到你身上的机会。
请记住:
厚积薄发,是医生成长的普遍规律。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