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培养孩子的媒介素养(转载)
这是校讯通继家庭教育指导、阅读与写作后重磅推出的又一惠泽众多河南家庭和学生的产品和服务。众享在线课程与学校教学相配合,课程根据河南学生学习规律和升学考试命题趋势开发。目的是让孩子足不出户学习地更加轻松,拿高分、上名校!众享在线课程需要网上学习。很多家长一听到网络这个词就如洪水猛兽。担心孩子自制力差、孩子喜欢玩游戏、害怕孩子沉溺于网络。这种担忧的心理也让很多家长避谈网络,甚至严格杜绝孩子接触网络。其实,网络和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使用手机、使用电脑早已屡见不鲜。手机和网络由于其传播信息方便、快捷,俨然成为当前社会最普遍的传播媒体。如何让网络成为孩子成长的好帮手?今天慧老师就给大家带来,在网络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的媒介素养。青少年上网现状现实中,很多家长反对孩子上网,多半是担心孩子沉溺网络游戏。而这背离了互联网资源分享的功能和目的。网络本身并不是引起孩子产生网瘾的根本。孩子缺乏鉴别网络资源价值的能力才是根本。2009年,第二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中外专家就曾呼吁,提高孩子们的媒介素养,加强对孩子进行媒介素养的训练是防范孩子产生网瘾的重要措施。什么是媒介素养及其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媒介素养,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还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即除了现在拥有的听、说、读、写诸能力之外,还应具有批判性地接收影视、广播、网络、报刊和广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电脑、电视、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广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媒介层出不穷,比如:互联网、手机、电子游戏、手提设备以及其他应用型高新技术的媒介。其中,目前在我国最为普及的就是网络和手机。新媒介具有多媒体性、自主性、互动性等多个特点。以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介,眼下正以惊人的速度在青少年中蔓延。青少年对新媒介的消费不仅是功能性的,更是心理性的,即表现出“新媒介依赖”的心理现象。“新媒介依赖”的深层原因在于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化恐惧。具体表现为既渴望交往又逃避现实、既积极参与社会议题又倾向于攻击和破坏、既希望客观认识自我又自恋上瘾的矛盾心态。而要削弱“新媒介依赖”的病态心理,提高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才是有效途径。怎样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因为青少年缺乏足够的辨识水平和自控能力,同时缺乏必要的媒介知识和批判意识,特别容易受到传媒环境影响而犯下错误,或者影响心理健康成长。如果能够让我们的年轻一代,从小就知道辨别和使用媒介,真正使媒介为“我”所用,而不是成为媒介的奴隶,那么青少年就真正成熟起来了。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实用的、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建立一套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评估体系,学校要建设一支专业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家长朋友们要提高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增加相关的教育和引导。您可以:1.在生活中利用多种媒介(电视、电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如利用电视频道中自然、历史、地理类的栏目帮助孩子学习百科知识内容;利用搜索引擎和一些学科、科普网站,扩大孩子的知识面。2.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充分利用网络搜集有用的资料,用于学习、疑难问题解答、社会热点资讯分析。3.引导孩子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问题,利用微博、博客分享资讯和学习信息。4.多去一些视频学习类网站。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学习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地域、人数的限制,一根电话线可以建立起一个空中课堂,供世界各地的人随时随地去学习。现在很多视频学习类网站一改以往呆板、说教似的授课方式,采用动画、漫画、真人表演,生动活泼、趣味十足,深受青少年的喜爱。比如,校讯通这次推出的在线课程。它节省了孩子去辅导班的来回路程和时间;网络视频一对一辅导模式提高了孩子的学习效果;网上学习,进度自己掌控,并且可以反复学,满足孩子的个性差异。并且家长可以旁听(课外辅导班可是不允许家长旁听的哦),一来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二来可以监督孩子的学习过程,跟孩子一起进步。总之,在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方面,家庭教育方面的努力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不应该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谈网色变,而要有足够的耐心,逐步进行引导。教孩子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和手机来帮助自己学习,网络时代宜疏不宜堵。
如何培养孩子的媒介素养
(一)学校:将媒介知识融进相关课程或课外活动中。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相关课程,不失为一种灵活而有效的做法。如:可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科学、品德与社会等课程的教学中,或者跳出课堂教学的局限,将课外活动与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板报、校园广播、自拍音频视频节目等课外活动,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培养儿童的媒介技能和媒介参与能力。
(二)传媒:制作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节目。通过开办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节目,向儿童普及媒介知识,引导他们理性、批判地处理媒介信息,并为儿童了解和参与媒介信息的生产提供机会,应是儿童媒介(频道等)参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不二选择。
(三)社会力量:通过参与式行动培养儿童的行动能力。要帮助他们发展形成自己意见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变“灌输式”为“赋权式”,使用参与式的学习方法,参与式行动的最终目标是“赋权”,即通过参与每一个环节的决策,使儿童重建对自身知识与能力的自信,增强行动能力。这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利用大众媒介特别是新媒介,大学生可以寻找并下载资料,获取新闻信息,也可写博客、玩游戏、购物、网上营销、收发邮件、发送即时信息等。可以说,大众媒介在诸多方面帮助了大学生健康成长。但在某些方面和某些时候,他们实际上也是“被媒介化”,是不得不接受这些通过电视屏幕、电脑屏幕与手机屏幕进入视野的外部世界。还有时候,他们会主动地利用媒介,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信息的传播。所以,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教育大众具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质疑、欣赏以及回应和利用媒介的能力,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其最高目标是人人自觉运用媒介服务、完善和发展自我,并以此构建健康、和谐的媒介环境。
在当前复杂的信息传播语境与格局中,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媒介批判能力与意识,既是大学生自我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使他们成为信息时代合格公民的需要;既是高校的素质教育工程,也是社会需求。
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供媒介素养学习环境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形成规模。我国的一些高校近些年也开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他们的课程着重从媒介的特征、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讲授。该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①其他高校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讲座、讨论、学术报告都可以,师资可以是专业的教学人才,也可以是从社会媒介或者校园媒介聘请的从业人员。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差异点的发现与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不同的取舍彰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这样的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高校还应面向所有学生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高校媒介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报纸出版和电视新闻制作。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这些学生可以参加高校报社和电视台组织的采访活动,在报社和电视台人员的指导下撰写新闻稿件,拍摄电视素材,熟悉编辑等工作程序。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经过特意选取、组合、安排的,体现编辑的意图,传达某种声音,而非纯客观的,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实呈现。
记者团把这种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辐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制作班级小报、DV比赛、校园新闻博客等形式,让广大同学参与到整个制作流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媒介知识、媒介道德和媒介能力
大学生只有自己意识到对自身进行媒介教育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积累媒介素养知识,提高媒介道德。
在校园里,学生接触到的媒介主要是大学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和网络。这些媒介各有其传播特点。网络新闻快,信息量也大,访问量大,关注者多。校报出版周期稍长,信息稍微滞后,但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关键的是更具有权威性,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广播在校园的多个角落都能听到,方便快捷,内容和形式也可以活泼生动,但转瞬即逝。校园电视台的新闻相对来说单调一些,但是画面对受众能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这些媒介的特点,学生应该充分了解,为更好地参与打下基础。
媒介道德原本是指从事媒介工作的人们,在工作中形成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等,是社会职业道德体系中适用于媒介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媒介道德应包括恪守信息道德规范,自己不制造、不传播假新闻,尊重别人的隐私和权利等。比如在博客上,要建立自身的自律机制,规范博客的传播内容,培养良好的博客素养,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等。
要提高媒介能力,除了通过上课或者自学,了解媒介的功能、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业属性,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生产过程,更要积极参加一些活动。比如,参加学校或老师组织的媒介实践活动,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等。学会正确地看待媒介,利用媒介,学会批判性思考,分析接受媒介信息,自觉抵制不良媒介信息,从容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从而学会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建构一个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最终达到人与媒介完美结合。
警惕“第三人效果”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障碍
“第三人效果”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及新闻学教授戴维森于1983年在《民意季刊》发表的《传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提出的。“第三人效果假说”指人们倾向于高估大众传播信息对他人在态度及行为层面上的影响。当受众接触到传播的信息时,会预期该信息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大于对自己造成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受众倾向于认为媒介对其他人的影响大,对自己的影响小”,就是“高估自己、低估别人”。
之所以会出现“第三人效果”,一方面是由于认知不足或偏差,更多地是出于维护个人利益的动机。心理学研究显示, 人有一种 “自助”倾向,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因为这是对自身的一种 “批评”, 因为它意味着承认自身缺乏辨别力和抵抗力。因为低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放松了对媒介内容的批判性解读,可能会让人们忽视了暴力、色情等媒介内容对自身品格的不良影响,放松对于不良信息的批判和抵制;对自己的过分自信,也可能使人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这就是“第三人效果”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障碍。②
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正确的还是虚假的,接受主体都要经过自己的理性判断才能批判性地接受。所以, 明确 “第三人效果” 在人们心理上的误解,在相关课程的教授和实践中注意这种现象的产生,会使媒介素养教育起到更好的作用。
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1、自媒体时代下提升媒介素养是关键,自媒体时代下,党政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党政干部一方面要敢于利用自媒体去获取信息和知识,要在不断强化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去选择判断信息、去理解诠释信息、去研判和评估信息、去最大限度地享用信息。
2、另一方面,还需积极培养真假信息的辨识、反思和质疑的能力,要主动的借助自媒体发出主流声音,强化与媒体打交道、与社会公众双向沟通的频次和能力,要巧妙的向媒体和公众借力、借道、借光,积极引导主流舆论,整合社会民意,通过有效的媒介运作和媒体公关来不断提高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3、总体而言,面对社会的快速转型、体制的双向转轨、思想观念的急剧变迁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凸显,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积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综合能力和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