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材料作文怎么开头ppt
材料作文如何开头
古人写文章追求“凤头、猪肚、豹尾”的境界,其中“凤头”的意思是,文章的开头要短小、亮丽——犹如凤凰的头角。短小,便于让读者明白论点或论题,从而把握全文主旨;亮丽,才能吸引读者。一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作为应试的材料作文,更应如此!那么,究竟怎样给文章开一个好头呢?下面以近两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为例,介绍7种开头方法。
1.顺——直截了当地摆出观点。如 2006 年高考全国卷I优秀作文《别让雨下进灵魂里》的开头:
我们必须时时保持心的洁净,就像一颗透视世界的水晶;我们必须时时保持灵魂的清醒,就像头顶上湛蓝的苍穹;我们必须时时坚持自我的追求,就像大漠里展翅飞翔的沙鸥。屋外雨滴飘飞,但别让雨下进灵魂里。
做自己,才是更好的人生追求!
此文开头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三个排比句使小作者的观点气势如虹,不容置疑。中心论点“做自己,才是更好的人生追求”的提出,如爆竹,如春雷,干脆利落!
2.逆——先论他端,陡然一转,亮出正论。如 2006 年高考全国卷Ⅱ优秀作文《快乐的读书脚印》的开头:
记得董其昌在他的《画旨》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记得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亦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当然,很多人读书有各自的目的,为考取功名,为博得众人的敬仰,为装点门面,甚至是为了在与人谈话时可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好在我读书没有什么功利目的。我从来就是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常常觉得在书中自己的脚步正迈得轰轰作响。
此文开头先论他人对书以及读书的看法,接着陡然一转,亮出“我”的读书态度——快乐读书,起到了引人深思的效果。
3.引——引名言名句打头。如 2006 年高考全国卷I满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开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水到渠成地提出“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实在是巧妙至极!
4.喻——比喻开头。如 2006 年高考全国卷I高分作文《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开头:
是鱼儿就不要幻想蓝天,是鸟儿就不要迷恋海洋,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在自己的天空中留下有意义的人生。
用比喻表述深奥的道理,能使所讲的道理深人浅出的同时又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此文开头以“是鱼儿就不要幻想蓝天,是鸟儿就不要迷恋海洋”为喻,顺势提出“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在自己的天空中留下有意义的人生”,既形象生动,又不显得突兀。
5.比——通过对比来阐明事理。 2006 年高考山东卷Ⅰ高分作文《梦想在现实中起舞》的开头:
仰望星空,那似乎没有纤瑕的星辰在银河中闪耀,而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那不染纤尘的星空里,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里像地球一样,也有灰尘和石渣,于是他们失去了幻想的自由和权利。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
仰望星空,给人以无限遐想;飞上星星,使人失去幻想的自由与权利。由此提出“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的观点。论点于对比中水到渠成地展示出来,显得既全面又深刻。
6.问——通过自问自答,引出观点或议论。如 2005 年高考福建卷优秀作文《跳出枷锁,创造风格》的开头:
为什么服装设计师总要千方百计地设计一套又一套的时装?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在前进的号角中总夹杂着这样一句话——提倡科技创新?为什么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不延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的风格?一切的一切,只因为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变化。时装要迎合时代潮流,发展要与时俱进,生活赋予了我们创新的动力。跳出圆圈的枷锁,创造新颖的风格,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选择。
自问自答式的开头,有两个好处:一是观点自然引出;二是给人以思考的同时,润物无声地让人认同作者的观点。此文开头就有这样的智慧。
7.例——摆出问题或者论据先行。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I优秀作文《做缜密的勇者》的开头:
苏轼说,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歌德说,勇敢的人可以用生命冒险,但决不用良心冒险;毛泽东说,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苏轼之勇,在于豁达淡定;歌德之勇,在于坚守诚信;毛泽东之勇,在于沉着大气。因为勇敢,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不平事;因为缜密,认清自我,他们永远在青史上留名,在黑暗的迷雾中照亮有志者的奋进之路。
苏轼、歌德以及毛泽东这三个论据,涉及古今中外——论据做到了既必要又充分,即典型性。接着提出观点就显得有理又有据,不突兀——读者愿意接受。
材料作文如何扣“材料”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考生写作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所以,材料作文在行文时必须紧扣“材料”;如果通篇没有提到“材料”,那就属于严重的偏题,后果不堪设想。这正好与“话题作文”相反。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作文既要紧扣“材料”,又不能大段大段地复述材料。那么,材料作文如何紧扣“材料”呢?下面以 2006 年高考全国卷I满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为例,给大家提供一些扣“材料”的技巧。
1.引——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或论点。或开门见山,或边联系实际边叙述感受,或述读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论题或论点。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语言要精练,概括力要强, 80字左右为宜,否则,会让人觉得拖泥带水,不简洁。“论题或论点”从材料中“引”出,是一种高层次的紧扣“材料”。请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开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然后顺势提出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论点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2.议——分析议论材料。通过分析议论,可以挖掘材料的内涵,强调论题或论点。这一部分可以弥补引出论点时因过于概括而造成内容上的突兀、断层等方面的不足。请继续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下文:
老鹰凶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顶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而乌鸦性本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身的优点与弱点。
从材料中引出观点后,该考生便对“材料”进行了议论。从老鹰、乌鸦两个角度分析,并指出乌鸦“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身的优点与弱点”——“议”得全面、辩证而又深刻。
3.联——联想议论。“引”“议”之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演绎社会生活,透视社会生活的过程,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进行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进行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主体,要求思路开阔,语言概括,重点突出。正反结合。需要注意的是,由“议”到“联”,过渡要自然、贴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如何联的呢?请继续看下文:
物犹如此,人亦然。
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周游列国之后,最终没有成功,然而他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意义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柄,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了一种优势,他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不得不说,他那逗人乐的容貌有一定的功劳。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学生,然而当他感到大学所教的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电脑设计,最终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以一句“物犹如此,人亦然”过渡,由物联人,孔子、卓别林以及比尔 · 盖茨,三个例子就是三个典型——古今中外兼顾——“联”得自然而又充分。
4.辨——辨析辩证。这是行文思路严密的补笔。通常这一部分不是行文的重点,文字不宜多,可以用“当然”“固然”等词语来畅通行文。接下来,我们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如何“辨”的:
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枝头,生命才能闪光。
一句“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枝头,生命才能闪光”,字数不多,却“辨”得有理又有节。
5.结——给文章下结论。通常要紧扣“材料”照应开头:开头提论点,结尾提怎么办;开头提论题,结尾作出结论并简要说明怎么办。让我们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如何结尾的:
乌鸦勇于拼搏、喜爱学习的精神固然是值得学习的,然而它没有认清自己,最终是要以失败告终的。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兼备,才有可能成功。
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你的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文章结尾,强化主题,撞击“材料”,呼应开头,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得顺当又完美。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文,“引、议、联、辨、结”,每一步扣材料都相当妥帖而又完美,被评为满分,当之无愧,很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现代文小阅读的解题步骤与方法
现代文小阅读主要考查的内容是理解词语概念、句子含义,分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依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由于考生对现代文小阅读的内容和写法不是很了解,要么读得很费劲,要么解题错误百出,因此得分率偏低。
一、研读材料,理清思路
读第一遍一般懂得文章的大意,这对做题还很不够。读第二遍也不是将材料再看一遍而已,而是要分析材料、研究材料,着重搞清全文分为几个层次,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全文的总体结构是什么。最好用原文中最有概括力的词句或自己的话概括出全文的内容。经过这样一番琢磨、分析,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就深人多了,准确多了。当然,这种思索要紧扣材料,要注意速度。有了这种内化的过程,就为下一步寻找答题所需的信息区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读准题干,回原文寻找与题干对应的区间,仔细比较选项句与原文的差别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对选项信息的判断,就是将选项内容与原文相关信息区间的语句进行比较,看两者表述是否同质,也就是说,从量与质上看选项内容增添或减少了没有。有些选项的语句不能在原文中直接找到对应的句子,而是对某些句子或段落进行概括转述改造而成的,有些选项的语句是将不同段落的句子组合在一起而成的。这两种情况更需要结合全文或段落的整体意思来思考,光从字面是看不出来的。
三、总结设题规律,快速准确识别
总结实用类文章常见的设题规律,可以让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选择,提高识别的速度和效率。实用文设题,不管怎么变,都离不开下列情形:
1.张冠李戴型。
( 2006 全国卷Ⅱ7. B)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大运河将更有利于沟通交流,昔日南粮北运、商旅交通的胜景将得以恢复。
分析:本选项所讲的大运河的作用是实用意义上的大运河,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文物意义上的大运河,两者混淆在一起,属于张冠李戴。
2.因果倒置型。
( 2006全国卷Ⅱ7.C)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大运河沿岸文物古迹的保护,从而加速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
分析:从原文可以看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将给大运河的保护带来很多作用,本题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了。
3.强加因果型。
(2004广东卷10.B)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分析: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有的句子之间并不是因果关系,这种题在推断题中很常见。从文中可以看出,绿茶之所以是茶叶中的精品,是因为它富含维生素,而不是保留了鲜叶的原色。
4.以偏概全型。
(2006广东卷7.B)古典自由主义的效率理论建立在人是自私的物质资源是无限可用的假定基拙上,所以它直接导致了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
分析:“以偏概全”是指原文中某个结论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而在选项句中只陈述了部分因素。原文最后一句是“对资源有限性事实的忽略,……也是造成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选项句是“直接导致”,即将原文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说成了“全部原因”。
5.取消限定型。
(2006广东卷6.A)古典自由主义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不主张国家或法律干预事务。
分析:文章要求表述严密,准确到位,通常在中心语前使用很多限定语。设题者故意将其取消,选项句与文章的意思就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原句是“所以根本不需要国家或者法律来操心人们的经济事务”,选项句将“经济”去掉,表述的口径就不一样。
6.或然与必然型。
(2006广东卷7.A)因为每个人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分析:“或然”是“或许、也许、可能、如果、假设、一旦”的意思,是对情况进行估计;“必然”是“肯定、一定、就是”的意思,是对情况从正面作出肯定的判断。原文中说“如果每个人……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很可能”是表示“或然”,选项句用的是“必然”。
7.无中生有型。
(2006山东卷8. D)从古代干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分布的区域及建筑制度来看,防潮和防寒是其主要功能。
分析:原文中并没有选项句表达的信息,原文说“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栏’”,显然,这种建筑命名为“干栏”,主要是防毒蛇、沙风,选项句说其主要功能是“防潮和防寒”,原文中无此信息。
8.部分与全部型(单称判断与全称判断)。
(2004全国Ⅱ卷9.A)白鹤梁平时都隐没在水中,每年在长江枯水期才露出水面一次。
分析:部分与全部,是指在事物的范围上设题,主要体现在限制语——状语的用词上,文中说“多数时候”,选项句变成了“都”。
9.曲解文意型。
(2004年湖南卷8.A)西医药提出了下丘脑存在整合中心的学说,中医学解决了这一学说应用中的问题。
分析:“曲解文意”是指用同义词进行替换,造成选项句与原文表意不一致。原文说“中医采用补肾疗法,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选项句中的“解决”与原句中的“缓解”“改善”是有区别的。
10.说法绝对型。
(2006福建卷Ⅰ.B)固定的成见不总是偏见和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它是有条理并能自圆其说的信息体系。
分析:“说法绝对”就是走极端、片面化,设题时故意将原文中的一些限制词语和条件去掉或改变,造成两者表述不一。原文是“事实上常常是有条理的能够自圆其说的信息体系” , “常常”就是限制条件,而选项句中没有。
11.偷换概念型。
(2004湖南9.B)中医药使用青藏高原特有的药物治疗,有西药所不及的功效。
分析:实用文中有很多概念、术语,考查理解概念的题目,命题者常用偷换概念的方式进行,选项句与原文对概念的阐述不一样,而且相差较小,迷惑较大。选项句中的“中医药”应为“藏医学”,“西药”为“现代医学”。
12已然与未然型
(2004江苏卷8.B) “汽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汽冰”的危害大于功用。
分析:“已然”是已经发生的事,“未然”是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是一种设想。从文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汽冰”还没有开发,文中提到的危害只是一种可能、假设,不是已成的事实。
此外,还有四个重视,值得我们关注。
1.重视选项句之间的关系。有的选项句中的三项是同一类别的,另一项就是要选的答案。
2.重视选项句与题干的关系。有的选项句与原文比较,本身并没有错误,但与题干无关,属于答非所问。
3.重视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是全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标题来读文章,可以事半功倍,如2005年高考北京题《戏剧与戏曲》。没有标题的也应该能迅速找到全文说明的对象。
4.重视审题。要注意题干指出寻找的范围,是某一段还是全文?选择的类型,是选择正确的还是不符合文意的?指出了思考的方向,是对某个概念的理解还是某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小阅读设题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也是我们解题的方法,只要我们按照如上所述的步骤与方法,加强训练,做起题来就会快得多,准确得多。
现代文阅读中探究型题目的应试策略
广东省自2004年秋起开始了新一轮课改,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改革“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再对照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我们不难发现,2007年考试大纲将“探究能力”列为考查的六种能力之一,而这种能力又恰恰是大纲新增加的,因此,应该引起广大考生的足够重视,在备考中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下面就谈谈考生在考试中应该如何应对探究型题目。
一、明确探究型题目要考的内容
考试大纲指出,“探究是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根据大纲,我们可以明确知道,探究型题目应该出现在试题的选考部分,选考部分考试内容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不管是哪种文本,考纲对探究能力考查的要求都只是大同小异,例如在对“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是这样描述的:
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⑵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依据上面的分析,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其实就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的个性阅读能力,考查考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对作品作出主观评价的能力。因此,探究型题目能够全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既有前人经验的,也有自己理解的,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完全吻合。
二、应试策略
从近期省内各学校的命题情况来看,在题目设置上,都重视在题目中列出多种不同见解,然后要求考生谈谈自己的个性阅读,如在《2007 届广东高中语文新结构测试模拟题》中的第 20 小题:“有人从选文解读出浓浓的思乡恋家情结,有人从选文中解读出现代都市人生活工作节奏太快无暇顾及品味生活的无奈,也有人从选文中解读出一种对普通人生命意义的严肃思考……请谈谈你对选文表达主题的解读。需观点明晰,言之有据,适当分析。(12分) ”
要解答好这类新题,笔者认为是有多种可行性策略的。
首先,答题时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由于回答这类题字数要求一般在150字左右,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回答一个具有探究性的题目,绝对不能写太多的闲话。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直接入题,让答案一清二楚,使评卷老师一目了然。但观点仅仅明确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什么观点都能够作为答案的话,那么就没有探究的意义了,所以,观点还必须具有探究意味。这样,才能使观点站得高,才能体现出考生个性阅读后所得。探究意味的得来,就是通过个性阅读,对作品丰富意蕴能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具有探究意味,才能达到探究的目的,没有探究意味的探究,重复前人观点不能叫做探究,没有探究意味的探究同样不能称为探究。因此,具有探究意味,是探究能力的最基本要求。
其次,不能脱离文本而一味地强调个性阅读。根据题目要求,考生能够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下一步就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了。同样,在不长的篇幅里,想要充分、准确地阐述观点,答题时就一定要紧扣观点,找准找足论据。这里,必须要注意,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的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才是持之有故的个性阅读。任何个性阅读都是从文本出发,观点来自文本,论据来自文本。在论证时,考生只是让有个性的观点在文本中找到依据罢了,也就是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一定要“述”和“评”相结合。
最后,考生需要掌握一些文学评论方面的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中的探究题,其实质就是一道小型的文学评论题。既然是文学评论,就可以按文学评论的方法来答题。因此,掌握一定的文学评论方面的基础知识,对提高个性阅读的质量,提高答题的质量,都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对散文主题的评论,就要注意不同样式的特点,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常常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抒情散文要求思想感情含蓄,耐人寻味。同时还要注意考察作品的精神境界,而散文的精神境界体现在许多方面,诸如作品中的人生观念和是非观念、情绪内涵和格调、意境的开阔程度以及立意的深远程度等。”(王先霈、范明华《文学评论教程》)考生掌握了这些知识,明确题目要求探究的内容是属于哪方面的,在阅读作品时就不会漫无边际,在思考时也会回归到文本,落实到文本,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有方向,更能够用评论性的语言来答题,就能够获取高分。
语文作文议论文开头怎样引用材料
考生在写作供料议论文时,在“引论”部分最容易犯的毛病是:1、引述材料过长,不简洁,不概括;2、亮出的观点不够鲜明有力;3、材料和观点之间缺乏有机的过渡,使观点和材料成为“两张皮”,不贴肉。
要使材料引述简洁、概括,必须根据观点的需要进行定向叙述。所谓定向叙述,既是要分析论点中所限定的要素,按照限定的要素进行叙述。例如提炼的论点是“勤能补拙”,引述的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三个要素:①要有“拙”;②要有“勤”;③能补“拙”,并出成果。这里的“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缺少了“拙”就难以分析出论点。再如论点是“不要畏惧失败”,这也限定了引述材料必须具备下列三个要素:①要有“失败”;②要有“不畏的情况”;③经过顽强奋斗后取得胜利。这里的“失败”因素很重要,而学生在引述材料时常常忽视关于“失败”因素的引述。
材料作文开头如何引述材料的教案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
(1)引述材料,巧妙概括,只用一句话。(2)句马上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1.引——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或论点。或开门见山,或边联系实际边叙述感受,或述读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论题或论点。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语言要精练,概括力要强,80字左右为宜,否则,会让人觉得拖泥带水,不简洁.
eg`
我们必须时时保持心的洁净,就像一颗透视世界的水晶;我们必须时时保持灵魂的清醒,就像头顶上湛蓝的苍穹;我们必须时时坚持自我的追求,就像大漠里展翅飞翔的沙鸥。屋外雨滴飘飞,但别让雨下进灵魂里。
做自己,才是更好的人生追求!
接材料!
中考复习怎样阅读议论文.ppt
中考议论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方法简介
一、 文体知识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
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和统帅。在文中即用来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 (1)对论点的要求: ①正确②鲜明 (2)论点的形式: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论据。在文中即用来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据有两种形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事例、史料、统计数据等;道理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两者要区分一下: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就是事实论据。
3、论证
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在文中即用来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⑴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举例论证(事例论证):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
②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经过实践证明,其正确性已为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比喻说理):用比喻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④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确立正确的论点。在文中突出 强调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⑤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等论证论点的方法。阅读时,这种方法的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 ⑵论证的方式:立论和驳论
①立论: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正面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②驳论:批驳错误和反动的观点,从反面确立自己的正确论点。驳论的三种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
(二)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有以下几种形式:总分关系(包括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等。
这两个概念在平常教学和毕业复习时要反复讲清楚,并强调学生区分。
(三)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的语言要求严密、准确、鲜明、概括。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论证方法的识别:
①事例(含概括事例) -------举例论证
②引名言,讲道理 -------道理论证
③运用比喻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
④把正反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句式: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①答题要点三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3)围绕中心论点补充论据。
②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还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4、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5、中心论点的识别:
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四看论据证明的观点
6、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一般格式:作者先……然后……接着……最后……(其中省略号要补充的内容就是每一段所论述的内容)。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7、议论文题目分析:
二、 作用分析1点明论点、2交待论题、3点明议论由头
方法: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一般是论点,如:珍惜××,学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并列短语一般论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想和做,成与败
题目中有谈、论、说、议的一般是论题。
二、效果分析: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内容,明确了文章论点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提出了论点等。
8、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
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9、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强调……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其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10、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这种题型在近几年各省市的考试中常常出现。主要考查形式为:①分析或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与作用;②明确文中某个词的指代内容;③考查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有两个方面:
①语言特点;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②语体特点。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
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常用句式: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11、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
①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有力的论述了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②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③引用,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同时有力证明了××论点。
引用名言,有力证明了××论点。
④反问:增强语气,发人深思
⑤设问:启发读者思考,强调某种观点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3)、针对生活中的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等。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12、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下(全)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8:“结尾的作用”回答。
13、开放性题目的应对
这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体验,题型多样。如:
①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②由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自主创作。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
③由阅读材料引出相关诗文,根据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自主评论。
④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⑤联想想象型。这种题型能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平时要多开展演讲、辩论等能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活动,让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和感悟,训练学生语言简明的答题能力。
一般的解题技巧:①找准文章的论点;②结合全文阐述论点的由来;③联系实际,运用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分析;④提出个人的设想或发出号召。
三、注意积累阅读和答题的方法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议论文阅读,要涉及到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做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题目上有这类内容时,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从文章中心上去理解。
(二)答题从整体上把握
答题要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再动手,有时要多读几遍,才能真正读懂。必须读懂才答题,才能准确答题。
材料作文如何引述材料
材料作文究竟应该如何引述材料呢?
首先,只有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把握中心,才能简洁地引述材料。其次,心中要有阅卷老师。你的作文是写给他们看的,他们对于供料熟悉的程度远远超过你自己,大可不必担心他们看不懂自己扼要的引述。第三,引述材料要善于捕捉与自己议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增强引述的向心力。具体方法如下:
一、套用
即完全引述所给材料。这种方法适用于材料较短或名言警句的材料,引用时可一字不差地抄录。材料已经很简短,无需再减;名言警句言简意赅,直接引用,提出观点。例如:
材料:古人云: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曾国藩说:“善莫大于恕。”
安德鲁·马修斯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
最新科学研究显示:原谅别人有益身心健康。
读了上面的这几段话,你有什么感想?请选定一个角度,明确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像这样的材料作文题目,每一句都很简洁,都阐述了“宽容”这一主题,在引述材料时只需套用其中的一两个句子即可,不需要展开叙述,也不用删减。
二、概用
即高度概括材料内容。这一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材料,或多义性材料。面对篇幅较长,内容复杂的材料,要做到去粗取精,简明扼要;指向立意,取舍得当,就显得很重要。
首先,去粗取精,简明扼要。原始材料内容较长,较杂,就必须加以浓缩概括,以其精髓部分入文。例如:
材料: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鸟也,非以鸟养鸟也。(出自《庄子·至乐》)
概用:鲁侯将鸟囚于庙中,美乐,美食,美酒侍奉,鸟却死了。
这则材料只需概括出“囚于庙中”,“鸟死”这几个关键词,取其精华就可以了,无需全文翻译。
其次,指向立意,取舍得当。对于比较复杂或多义性材料,在确定了立意之后,行文之前,要拿着这个立意(特别要扣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回头去关照原材料,对原材料作一番甄别选择,然后决定取舍,有的还要添加一些语句作针线,进行重组嫁接。让引述的每句话都指向立意,达到“论点源自材料,材料生发论点”的要求。例如:
材料:19 世纪末的最后几个年头,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实验人员把一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之际,奋力跃出锅外安然逃生!可半小时后,他们把这只死里逃生的青蛙丢进放满冷水的大锅里,并在锅底偷偷地加热,把青蛙置于温暖、舒适的“安乐窝”中,青蛙开始还悠悠地享受“温暖”,等到它意识到危险时,却全身无力,欲跃不能,终于葬身锅底。
概用:一只青蛙被突然丢进滚沸的油锅中竟然能奋力跃出,安然逃生;然而却在慢慢加热的水中葬身锅底。恶劣的环境往往使人奋进;而优越的条件则常使人懈怠,在不经意间陷入困境。由此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则材料,先确定立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再围绕这一主题取舍材料。明确“忧患”“安乐”各指什么,青蛙是如何做的,这样有针对性的取舍材料,做到有的放矢。
三、化用
将材料中的点睛之笔化用到文章当中去,使之和文章中心形成对接。原材料的引述,不一定是完整的概括内容,有时化用其中的经典语句也可。例如:
材料:据说,凡是报考印度盂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该学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头了。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
化用: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才有了日后的叱咤风云;勾践,一时俯首称臣,才实现了越国复兴大业;蒲松龄,落第改著书,才使其登临中国文言短篇小说之巅。面对人生的“小门”,选择弯腰侧身,是为了达到下一个人生驿站。所以我们要学会适应,弯腰侧身。
这则材料的点睛之笔便是“面对人生的‘小门’,选择弯腰侧身”,在引述时,先用三个排比句,再化用这一句,起到引出主题,理论过渡的作用,下文观点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