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2、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人类来源于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始终受“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规律支配。人类越来越意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与一切生物、生命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样,实质上不可分割。
自然是人类衣食之母,是人类社会永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襁褓,必须像尊重父母、孝敬父母一样尊重自然、礼敬自然。
3、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型使用,是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上尤其要确立这个观点。如果竭泽而渔,最后必然是什么鱼也没有了。
相关信息: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包括一切生物在内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人类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我们必须把维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上升为人与一切地球生命系统的共存共生高度,尊重和敬畏生命,顺应和保护自然,守护地球的生命力。必须将人的活动同遵循自然规律、维护整个“生”的系统联系起来。倡导适度消费,崇尚简朴生活,反对奢侈浪费。
企业如何绿色生产?
企业要肩负起改善地球环境的重担,只是拥有环保观念和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确立环保意识和观念后努力去践行这些观念和承诺。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销售、回收等各个环节进行环保。以下具体分析一下企业在生产设计方面的环保做法。
当今,世界上掀起一股“绿色浪潮”,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并列入世界议事日程,将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发展相关的绿色材料、绿色能源和绿色设计数据库、知识库等基础技术,生产出保护环境、提高资源效率的绿色产品,如绿色汽车、绿色冰箱等,并用法律、法规规范企业行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那些不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和不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将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使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势在必行。
绿色生产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个“大生产”的概念。传统的制造模式即“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报废—二次原料资源”,从设计、制造、使用一直到产品报废回收,整个寿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也就是说要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以系统集成的观点考虑产品环境属性,改变了原来末端处理的环境保护办法,对环境保护从源头抓起,并考虑产品的基本属性,使产品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性能、使用寿命、质量等。绿色制造技术是指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传统的产品设计,通常主要考虑的是产品的基本属性,如功能、质量、寿命、成本等,很少考虑环境属性。按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其使用寿命结束后,回收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毒性物质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形成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
如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重点是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
要加快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面向市场需求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转化、推广,用绿色技术改造形成绿色经济。
要推进空间结构绿色转型,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优化空间结构,形成主要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城市化地区、主要提供农产品的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提供生态产品的生态功能区,对不同主体功能区要分别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策略。
绿色发展方式注意事项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我说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如何绿色生产?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农业生产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农业虽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小于工业和服务业,但作为生产人类生存必需品的产业,农业仍然是重要的生产部门。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需要负担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12亿人口每天需要吃掉7.5亿千克的粮食。因此,粮食的充足供应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对保持国家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中国绝大多数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而农村经济相对落后,9亿农民中大部分人的收入不高,生活水平较低。同时,中国农业还面临着各种问题: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紧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农村污染严重、农村经济落后、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工业化国家掀起了一场“绿色。
绿色生产标志
革命(当时指的是农业领域中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术和经济变革)。他们将现代科学技术大范围、大规模地应用在农业当中。化肥、农药、除草剂、农用塑料薄膜和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专业化生产迅速发展,农产品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发展到了现代农业。然而,农业投入从1950年到1985年却迅速增长。35年内,化肥的消耗量增加了9倍以上;农药的消耗量增加了33倍;土地灌溉面积扩大了一倍。人工合成化学药剂的使用,造成了一系列的负影响。如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农药污染土壤、水体,甚至农产品中也含有一定的农药;土壤变得贫瘠、土地生产力下降;大量投入的工业能源和产品,使农业投入越来越高;农产品产量虽然提高了,产品品质却下降了;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等。为了解决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农业界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概念。然而,对不同的国家来说,农业发展的要求是不相同的,对可持续农业的理解也有差异。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水平较高,食物生产以质量为主要目标,十分重视食品的安全和营养,因而更多地强调资源环境的保护。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投入水平较低,经营粗放,农业发展的潜力较大,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粮食的数量增长还是第一位的。所以,发展中国家则更强调量的增加,寻求一种以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农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基准不同,对农业的要求各有侧重,但都希望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国的可持续农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农业方面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基本解决了不断增长的人口的吃饭问题。然而,粮食问题和农村发展问题仍然是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一块重石。农业专家对近几十年我国农业生产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回顾,发现粮食产量从1500亿千克增长到4500亿千克用去了41年(1952年至1993年);而最后增加的500亿千克用去了9年,年增长率仅达4%。这表明土地生产的潜力在经过长期的挖掘之后,粮食产量的增长每一步都举步维艰,意味着更多的资金和物质投入。同时,我国的农业发展还面临环境和资源的挑战:
一、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紧缺:我国农业长期以来以相对紧缺的自然资源承担着巨大数量人口的粮食需求压力。我国有12亿人口,14.4亿亩耕地。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1.2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9,加拿大的1/20,澳大利亚的1/34。更令人心惊胆战的是,由于水土流失、沙漠化等自然原因和工业、建筑、基础设施等占用农业土地,我国建国以来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700万亩的速度在减少。如此下去,50年后,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将不足0.7亩,与日本现在的人均耕地面积相等。而日本粮食的2/3依赖进口,中国倘若也是如此,那时堂堂大国的16亿人口将如何解决吃饭问题?二、中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想象中的农村应该是碧水蓝天绿树,实际上农村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例如,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农产品品质变坏。我国农产品中农药的检出率达到98%以上,有的超标90%以上(如烟草中的六六六),粮食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19%。农村垃圾随处丢弃;牲畜粪便等造成了有机物污染;焚烧麦梗等造成大气污染、能见度下降;土地过度开垦,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等造成农业生态系统的退化;农村的小企业造成的工业污染……尽管没有城市环境问题那么明显,农村也早已不是一片净土。
为了保护中国的农村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需要找到一条新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一方面,保持农业稳产、高产、增产仍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采取工业化国家发展农业的高投入模式。我国的土地已经耕种了几千年,仍然能保持良好的肥力,充分说明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与自然生态环境较为协调。因此,我们需要继承传统农业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优点,又应该借鉴石油农业高生产力的优点,还要努力摒弃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石油农业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的缺陷,才能使生态农业成为一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可持续的农业耕作方式。生态农业根据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原则,致力于利用生物之间的共生、互补、相生相克等特性,就可以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既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收益,又能够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培养持久发展的潜力。
目前已经开发并实施的有效的农业生态技术模式主要有:稻田养鱼,沼气利用,绿色和有机无污染产品,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混农林业,农牧结合,种养结合。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是鱼米之乡,又有种桑养蚕的传统。“桑基鱼塘”是该地区著名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易发生水灾的低洼地区挖塘养鱼,在鱼塘的田埂上种植桑树。桑叶用来养蚕,蚕蛹和蚕桑废弃物喂猪,猪粪和蚕沙喂鱼,鱼塘中的淤泥用于做桑树的肥料。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态循环系统。这些生态农业的模式,都尽可能地将绿色植物合成的能源和物质多次使用,一项农业活动的废弃物作为另一项农业活动的投入原料,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在整个生产活动中,投入基本上是自然产品,不会造成污染。
如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
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二要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要以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水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三要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四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五要倡导推广绿色消费。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六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任务:
首先,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加快构筑尊崇自然。
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谋求更佳质量效益,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其次,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重点是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要加快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面向市场需求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转化、推广,用绿色技术改造形成绿色经济。要推进空间结构绿色转型,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优化空间结构,形成主要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城市化地区。
主要提供农产品的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提供生态产品的生态功能区,对不同主体功能区要分别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策略。要促进能源绿色转型,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要推动消费方式绿色转型,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使绿色消费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做起,自觉为美丽中国建设作贡献。
如何有效推进我国的绿色发展
要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必须自觉做到“三个转变”、着力突出“四个重点”。
“三个转变 ”:
一是从传统的对自然索取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是从粗放型的以消耗为代价的发展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走生态与产业互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路子;
三是从重经济增长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转变,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 ”并重,实现广大群众可以共建共享幸福生活的发展。
“四个重点 ”:
一是发展绿色经济。将绿色经济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以绿色产品加工、旅游养生、生物工程、高效生态农业等为重点,大力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着力打造具有特色规模优势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打造绿色城乡。
将绿色生态作为城市魅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加快建设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组团式山水园林城市、田园式的优美新村,生态文明的宜居家园。
三是倡导绿色消费。
积极引导人民群众转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推广使用绿色节能产品,为绿色发展提供外在需求和内在动力。
四是保护绿色生态。
加强生态资源管护,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使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通过 “四绿 ”建设,着力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的综合发展框架,努力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