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原文及教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教案一】
一、预习课文
发现问题
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这时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
初读质疑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
交流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在学生渴求了解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
的局面,让学生进人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在自读解疑的基础上,再将学生按同质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漫谈(指不拘形式地就问题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使学生读中有思,以想促说。团坐的四人小组既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又发挥个人才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在关键处、学生疑惑处加以点拨。接着请学生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其他小组的代表可以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补充拓展,有不清楚的可自由提问,有不同意见也可进行当堂反驳。教师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
的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质疑,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读中悟理
深悟寓意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积累语言
课外拓展
语文的学习很难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本文简洁流畅、用词生动,是指导学生准确用词的范例,可要求学生将生动传神的词语摘抄下来加以积累。
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学道理,了解发明家的灵感缘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应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课后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交流会。
【教案二】
【学习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2、矛和盾的图片。
3、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4、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2、齐读这段话。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字抄词
1、练习其他7个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实践活动
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ppt
古时候,矛和盾都是作战用的武器。矛用来刺杀敌人,盾则用来保护身体,以免被对方的矛刺中。
传说很久以前,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在市场上卖矛和盾。为了让人家愿意买他的货,他先举起盾向人们夸口道:“你们看,我的盾是世上最坚固的盾,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能刺穿它。”接着又举起他的矛,向人吹嘘说:“你们再看看我的矛,它锋利无比,无坚不摧,无论多么坚硬的盾,都挡不住它,一刺就穿!”
围观的人听了他的话都觉得很好笑,人群中有人问道:“依你的说法,你的矛无论怎样坚硬的盾都能刺穿,而你的盾又是无论多么锋利的矛也不能把它刺穿。那就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吧,看看结果怎么样?”
卖兵器的人听了张口结舌,无从回答,只好拿着矛和盾走了。
“自相矛盾”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做事、说话前后自相抵触。
小学语文三年级《矛和盾的集合》课件【三篇】
【 #课件# 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使用课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是 课件频道。
【篇一】小学语文三年级《矛和盾的集合》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同学齐读。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同学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同学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同学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假如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同学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1、教师出示同学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2、同学根据以上总是,自学课文,做好准备,下节课交流。
四、记字写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同学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3、同学写字,教师和时评议。
五、拓展阅读
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同学在小组内交流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2、组织同学全班交流:
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同学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⑴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竞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⑵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⑶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二、畅谈感受,总结全文
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齐读这段话,说说人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4、再读这段话。
三、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同学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2、同学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四、誊写词语
1、同座互相读词语。
2、誊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作业
1、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
2、自身设计一项作业。
【篇二】小学语文三年级《矛和盾的集合》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读题
1、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七单元,这一单元为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该怎么看,怎么想。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25课(指课题),大家一起读课题。知道“矛”和“盾”吗?借助图片和教师讲解认识矛和盾。
(“矛”主要用于进攻,“盾”主要用来自卫。)
二、自读课文
矛和盾是怎样集合的呢?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请同学们和电视机前的同学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认读字词
请和我们一起来认读课文中要求会读的6个生字。(用卡片)
1、要注意“持”是翘舌音,“般”和“坦”是前鼻音,再来读一遍。
2、出示词语:矛盾手持雨点般蜗牛坦克
请同学们联系课文说一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四、分段读课文
1、同学们和,你们同桌可以你读一段,他读一段,轮流读课文同学们和,你们同桌可以你读一段,他读一段,轮流读课文
2、老师请六位同学分段来读课文,我们来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
五、默读课文,说说大意
1、同学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真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和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的,坦克又是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六、写字、结课
1、这篇课文有14个生字要写,请同学们和读读田字格中的字,看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提醒大家?
示字旁的字许多都与古代的“神”有关。以后学到示字旁的字大家要注意一下。
2、请和我们一起把每个生字写两遍,也可以把生字组成词语写一遍。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两个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找课文重点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请画出来。
二、抓住重点句质疑
1、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
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
3、读了这句话,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
三、研读课文(解疑1)
1、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请先默读课文1—4自然段,再同桌合作,把发明家怎样想的过程用简笔画在方框里画下来或用简要的句子写下来,最后用自己的话向同桌说一说整个过程。
2、哪一桌同学把自己画的或写的向大家展示一下,然后说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
3、发明家根据盾的不足一步步改进,终于能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让我们一起把1-4自然段读一读。
4、从这个合二为一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解疑2)
1、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坦克的神威表达出来吗?
2、谁能把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气势读出来。
3、谈谈读后的感受?
四、领悟道理和表达方法
1、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大家一起来读课文最后一段。
2、作者就是借这件发明的事来说明这么一个道理(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大家再来读读这句话。
3、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道理吗?请同学们和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4、谁用别的例子说说“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五、总结,抄写
同学们说得很好。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从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这件事,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用了不少好的词语,请同学们抄写自己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和课本后词语表中的词语。
【篇三】小学语文三年级《矛和盾的集合》课件
学习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了解文章一至四段的语段结构顺序,进行仿写。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4、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2、齐读这段话。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实践活动
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教学反思:
教学前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节课运用直观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矛和盾有了直观的印象。
2、能设计多个异步策略,让优生在课堂上没有吃不饱闲着没事干的事情发生,让学困生在优生地指导下进行较到位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鼓励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多提有价值的问题,避免滥问。
4、在写字时发挥学生的积极自主性,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指出某个生字难写和易写错的地方,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致很高。